Evey 发表于 2023-11-28 03:47:05

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释赋格的含义?

在巴赫众多的管风琴托卡塔作品中,有一首非常有名,大家都听过——《d小调托卡塔(Toccata in d minor,BWV 565)》。曲子开头以慢板的有着宏伟气势的下行旋律作为引子,随后在奏出声响宏大的和声后,一条又一条快速的乐段呈现在听众面前。托卡塔通常都比较短小,通常作为赋格的序曲。事实上这首曲子的完整版本应该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在它之后是一首完整的赋格曲。

早期巴洛克的作曲家反对文艺复兴的复调风格,他们认为这种风格过多地使用了不断重叠的模仿旋律,所以早期巴洛克音乐的织体是主调而非复调。但在巴洛克晚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德国作曲家返回了复调,钟情于对位法的创作方式。在所有的乐器中,管风琴是最适合演奏复调音乐的。它至少有两个分开的手键盘,还有一个位于地板上的脚键盘,因此它可以同时演奏好几个旋律线。而由于管风琴每个键盘所控制的音管组又完全不同,人耳可以很容易的分辨出各个声部的旋律线条。

解释一下什么是主调音乐,什么是复调音乐。主调音乐:在音乐中,以某一个声部的旋律为主,其他的声部以和声、节奏的形式进行陪衬和伴奏。复调音乐:在音乐中,有两个或以上的声部各自发展进行着自己的旋律线,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或互相补充,没有主次之分。但用对位法创作又使得各个声部之间又彼此形成良好的和声关系,听起来很“和谐”。巴赫是管风琴高手,同时也是对位的大师。我们上面提到的赋格(fugue),它是一种使用对位法创作的复调音乐体裁。赋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fuga,意为“逃走”。相对于托卡塔的自由、即兴,赋格的结构与写法比较规范。通常在一首赋格曲中,我们最先听到的一个单声部音乐旋律被称为主题,它会在这条旋律线上渐渐“走开”,然后另一个声部会以同样的“主题”进入......直到赋格中的“主题”被每个声部轮流叙述完,这构成了赋格曲的“呈示部”;之后,转调展开的自由对位段落出现,这些自由段落叫做插段(episodes),它们与不完整的主题段构成赋格曲的“展开部”;最后主题会再次回到原调,并以此结束。比较常见的赋格写作是两个到五个声部,它们可以由合唱队的人声演绎,也可以由乐队来演奏各个声部,还可以是由一个能同时演奏多个声部的乐器——管风琴、钢琴、吉他来演奏。罗里吧嗦写了一堆大家或许都看懵了,还好,听赋格曲比看文字要简单,一个主题的展开和再现耳朵很容易捕捉到。不妨打开播放器,试一下巴赫的《g小调管风琴赋格曲(Fugue in G Minor, BWV. 578)》。这首赋格是巴赫早期在魏玛的时候创作的。它有四个声部,我们把它们叫做“最高音”、“中高音”、“中低音”、“低音”。主题早早的在最高音声部出现。

主题开始于4分音符,然后变为8分音符,最后变成16分音符,听上去好像是不断在加速。在“最高音”声部完成了主题旋律开始“自由发展”的时候,“中高音”声部带着主题旋律进入,赋格曲“逃走”的感觉就很明显了——“最高音”在跑,“中高音”慢慢加速追赶。然后在“中低音”和“低音”的主题轮流演示完毕后,“呈示部”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自由对位的“插段”与部分主题段落交织出现的“展开部”,由于主题在“呈现部”被重复了四次,在脑海中已经留下了痕迹,我们很容易在“展开部”中找到一些不完整的主题段。在听的时候我发现“插段”是转调的造成不稳定的感觉,但主题段却稳固地站在主调上。而正是这种稳定的主题段和不稳定的插段互相交织表现出来的张力,造就了赋格曲激动人心和富于动力的性质。最后,巴赫用一个持续低音(pedal point)和主题的附加陈述后,曲子转回了主调。不过,虽然这首赋格是g小调,但曲子最后的和弦落在G大调上,这在巴洛克音乐中很常见,作曲家们喜欢以更明亮、乐观的大调结束。赋格曲充满了交互性,而它复杂的结构甚至让人觉得这是数学,在听赋格曲的时候,听众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的默默数着主题段出现了多少次,加入了多少个插段。在这种严肃的音乐中,我们可以找到解构曲子结构带来的乐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释赋格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