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ian 发表于 2022-1-27 09:49:16

作曲家们在作曲时是如何构思节奏(音符时值)的,有何...



作曲家们在作曲时是如何构思节奏(音符时值)的,有何依据,套路,或标准?

或者说,节奏(并非指速度,仅指音符相对时值)安排这一元素在触发听者情绪方面有何实际意义?

感觉音高方面的协和与不协和,级进与跳进,调性差别,以及音色方面对情绪的触发机制还是可以探究的,乐曲速度对情绪影响也很容易理解,可是具体的音符时值比例(或者可称为节奏型)到底有什么表达意义?作曲家是如何构思节奏的呢?


Vivian 发表于 2022-1-27 09:53:22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对我自己也很有启发性。因为按到这个问题,我就开始想答案,结果发现,我好像也真的没有想过节奏本身的情绪意义。通过思考,大概得出这个结论:如果一定要限定在情绪意义,单独看节奏真的是不太能看出来的。因为相同的一个节奏型,加上不同的音符,其实可以构建出不同情绪意义的音乐。所以,其实情绪意义这个东西,是靠音高、和声、节奏型等等很多音乐元素综合表现出来的。节奏型本身,可能更多的是通过时值结构的逻辑和设计,带来一种音响体验的意义。它对音乐的表达也是有重要作用的。比如说在有歌词的作品中,相同的一句歌词,通过时值强调不同的字,会使这句歌词的表达意义发生变化。就像下面这个例子:”歌“和”家“的时值是最长的,所以也是这句歌词中强调的内容。我们可以换一种写法,强调”我“和”你“。也可以再换一种写法,强调”把“和”回"(谱例我不想打了)。当然,有基本作曲训练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我们不会强调“请”或者“的”这类字。所以,上面这两个谱例,要真说情绪体验,是非常相似的。但是细节层面上的音响体验略有不同,强调的音乐内容,略有不同。
对于没有歌词的纯器乐作品,是一样的道理。在调性和声范畴内,一般情况下,作曲家会强调有功能意义的和弦上的音,对于起装饰内容的各种经过音辅助音等等,会更多选择一带而过,时值也就偏短。 比如下面这个莫扎特C大调奏鸣曲,时值最长的音,都是有功能意义的和弦音,短音符都是起装饰作用的过渡类型的音。
当然,强调这些调性音高的办法有很多,通过节奏来强调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现代音乐写作中,节奏型的设计也是非常刻意的。但是这种刻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目的反而是达到和正统调性音乐截然相反的效果。正统调性音乐中,希望通过强调这些相对重要的有调性意义和和声意义的音高时的音乐听上去更协和更稳定,现代音乐中,可能通过对非传统节奏型的设计,打破这种稳定感。比如下方这个谱例,卡特的第四弦乐四重奏。其实这类作品节奏方面的特点是不难看出的:频繁的变拍号(包括卡特自己喜欢的变单位速度),刻意避免强拍出音,用跨小节线的连线,每个声部用不同的节奏型等等,目的就是为了使节奏听起来不稳定,说通俗一点,就是让你在听的过程中也数不出拍子来。



Vivian 发表于 2022-1-27 09:55:11

知乎有些问题真的很专业,让我经常怀疑是不是来钓鱼的。当然回答也很专业,抖机灵是不管用的。节奏来源于人的生物性,脊柱类动物都有天生的节奏感觉,人类使用于音乐艺术中的节奏,称为艺术节奏。所以,艺术节奏无法脱离生物节奏的特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节奏,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多样化——是因为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形态越来越丰富。节奏符合一般的生活节律。在复调音乐中,各个声部之间基本是动静平衡、此起彼伏的,不能一起动也不能都不动,否则音乐会混乱或停滞,这就是由于生物本能的节奏感在起作用。还有很多的节奏型来源于作曲家观察到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把它们音乐化。例如小附点节奏或者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多形容马蹄声,进而作为骑兵的音乐形象;连音节奏型,打破了基本节奏型四平八稳的感觉(需要与基本节奏交替出现才有此效果),造成特殊的节奏感,或更开放(如三连音),或更紧凑(如六连音);节拍体现的是更深背景的节奏感。因为节奏细碎化,需要更有格律性的大节奏背景,于是出现节拍。节拍的格律有平衡的二拍和不平衡的三拍。人类的感官就是从满足到不满足的螺旋式上升形态。从自然调式,到大小调三种形态,功能和声,到色彩和声,到调式和声全部破坏。节奏也是如此。从无节拍的节奏,到有节拍的节奏,从缓慢的节拍类型,到四分、八分、十六分的节拍类型,从单拍子复拍子到混合拍子,到没完没了地换拍子或者最后无节拍节奏。。。无不是人类在寻求新的感觉感官刺激最终作死的过程。以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曲家们在作曲时是如何构思节奏(音符时值)的,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