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音乐在线

音乐美学与批评:“交响思维”专题讨论

[复制链接]

621

主题

165

回帖

2498

积分

积分
2498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1-20 1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9.jpg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
音乐美学与批评:“交响思维”专题讨论(第2次课)
时间:2018年4月12日,星期四,13:30-15:0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孙懿凡、李梦琪、李帼慧、景柯、
(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刘雨矽、艾琳
(部分本科生)徐鹤绾、杨婷婷、杨怡文
汇报人:陈渝奇
汇报课题: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
一.交响作品背景介绍
布鲁克纳的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他是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风景秀丽的一个小村中写成。并在1878--1880 年间进行过多次修改,包括全部重写的谐谑曲及几乎全新的末乐章。事后布鲁克纳又为其冠名为“浪漫”。1881年2月20日由汉斯·李赫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演出大受欢迎,以至每乐章结束时,布鲁克纳都要到台上鞠躬致谢。
对该部交响曲,布鲁克纳描述:“在中世纪的一个城镇中--黎明破晓、曙光洒落--城堡传出宏亮的军号声--城门敞开--骑士从洞开的城门中跃马而出--森林的神秘气氛笼罩着他们--森林在沙沙作响--鸟儿在欢唱。”而颇有特色的第二主题是非常有名的,其中注解的“嘁嘁喳喳”让人们真正回忆起鸟的叫声。
第二乐章描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场景,依照作曲家的表述:“一个失恋的男子徘徊于他的恋人的窗下,而她没有让他进去。”
第三乐章由中提琴演奏了一首“小夜曲”。布鲁克纳以他自己的理解创作了特有的形式的谐谑曲,它“描述了狩猎,而三重奏奏响狩猎人群进餐时的舞蹈音调。”一支长笛和单簧管奏出了流畅的、类似兰德勒舞曲的迷人主题。
末乐章的英雄主题渐强,尾声光辉灿烂而庄严。
二.曲式结构分析
第一乐章:降E大调,中庸的快板,活泼的奏鸣曲式。
平静而快活地,圆号表达的第一主题宛若森林的低语,不断地变形处理,中提琴和小提琴表达的第二主题相对宁静而轻快,而铜管群吹奏的第三主题又具咆考的暴风雨的感觉。发展部以森林圆号主题与木管应答开始,动机以多种方式变化发展,以弦乐表达圣歌而推向高潮。
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如图1)
第二乐章:c小调,近似于小快板的行板的奏鸣曲式
徐缓地。中提琴和小提琴犹如叹息,而大提琴类似悲歌,突出弦乐的效果。发展部以主要主题的复音变化处理为主,其中有精妙的对位。反复部则省略中间圣歌风格的合唱曲后呈现,终结部则类似悲壮的共鸣。
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如图2)
第三乐章:降B大调;谐谑曲,活泼的混合曲式(奏鸣曲式与复三部曲式)
谐谑曲,快活地,再度回到森林中的气氛,类似猎人的勇敢叫声。中段是可爱的农夫田园舞曲。
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如图3+图4)
第四乐章:降E大调,活泼的,但不太快的奏鸣曲式
终曲,相当轻快地,混合引用第一与第三乐章主题。
这一乐章表达类似暴风雨的感觉,谐诙曲主题突然由圆号合奏参透。在总休止之后,暴风雨般的动机来临,随后与第一乐章结合。“暴风雨”停息后,表达忧虑主题与灿烂主题对比的第二主题。然后主要主题与第二主题再度再现后,主要主题和暴风雨动机结合,在大胆转调下形成发展部。“暴风雨”再度平静后,主要主题反复与第二主题群三度再现,结构极为复杂。
第四乐章的曲式结构(如图5)
三.交响思维=核心语法(动机)?
1.音程动机I(四或五度下行音程动机)
在《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由弦乐颤音形成的两小节导之入之后,法国号吹奏出的五度音型动机,统一全曲四个乐章的核心主题。(M是核心动机,如图6)
音程动机II(四或五度下行音程动机)
在第二乐章由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中也有下行五度的音程动机(如图7)。
音程动机III(四或五度下行音程动机)
在第三乐章的主题部中,这种五度的动机以其缩小的音型形式四度来呈现。(R表示布鲁克纳的节奏动机,如图8)
音程动机IV(四或五度下行音程动机)
第四乐章中,则以五度与四度的混合形态来构成对主题的呈示(如图9)。
2.节奏动机I(“布鲁克纳”节奏)
“布鲁克纳”节奏(动机)其实贯穿于整首交响作品当中,它的节奏特征就是(2+3)的连音节奏型(如图10)。
在第一乐章中的第一主题就呈现了这种节奏型。(R表示节奏动机)
节奏动机II(“布鲁克纳”节奏)
第一乐章第三主题中的节奏动机(如图11)
节奏动机III(“布鲁克纳”节奏)
第四乐章副主题中的节奏动机(如图12)
三.交响思维的概念与结构特征
(一)交响思维的结构特征
1.交响-奏鸣原则(曲式结构的基本底线)
2.四个乐章的组合关系(交响作品四乐章的规模结构)
3.“交响乐思”(交响思维的展开与作品的核心内涵)
4.整体意义的交响音乐语言(音响结构)
选自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 《音乐艺术》1988年第三期
(二)交响思维的概念(文献探讨)
“交响思维是随着古典交响音乐的形成、发展而诞生的一种创作思维形式,作曲家把对生活的感受,抽象化成交响音乐语言,并将这种语言置于某种结构中,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将交响曲的特质彰显出来,以此来表达其对万事万物的思考。”
选自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杨燕迪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 月第一版,第 378 页
纪德纲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交响作品形式。
交响乐总体框架思维方面,贝多芬把四乐章组成的奏鸣交响套曲视为有机的整体。将第一乐章作为总论,对主要形象进行全面陈述和戏剧性发展;第二、三乐章用来表示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
第四乐章具有结论的性质,把事件的发展推向完美的结局,这种贯穿发展的思维,对浪漫主义交响乐和当代交响乐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体现交响奏鸣原则的二元性本质方面,贝多芬加强了主副部主题的对比,使它们具有对抗性,这就导致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激化的必然。同时贝多芬将尾声视为交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加强其表现力,从而更进一步发展了二元性思维的表现作用,提高了交响性的意义。
舒曼的交响乐思维的特点在于:构思新颖别致,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深刻;他的主题旋律、发展手法,尤其是核心动机的运用手法,对后期作曲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将变奏的因素运用到奏鸣曲式中,从而发展了奏鸣曲式结构,也为后世作曲家所效仿。他是一位真正体现浪漫气质的作曲家。
交响音乐思维作为特定时期的音乐创作思维,对于音乐风格的形成、音乐内容与形式的表达方式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分析理解这些音乐的同时,要能从深层次上把握作曲家的创作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音乐的本质。
选自纪德纲《论交响音乐思维的发展轨迹》东华理工音乐学报.2006.12 第25卷第4期
任何音乐思维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结构基础之上,古典交响思维也不例外,它以奏鸣曲形式为结构基础,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典交响思维之所以需要建立在奏鸣曲式之上,主要是因为奏鸣曲式的“二元性”本质所具有的能充分反映音乐中矛盾冲突的特性,其结构有着高度的逻辑性,可较强地体现音乐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选自谢大成《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其思维原则》.泉州师专学报.1998年
“首先,必须关注讨论交响性这个概念:两个以上的声音同时发响,不同声音此起彼伏,冲突性的呈现,以及同质异构,异质同构,同构离形,异构完形……
假如以此交响性,为音响结构原则与声音逻辑依据所进行的书写去创作,即形成交响思维,进一步破非管弦乐音响结构去交响思维之说。
选自韩锺恩教授的课堂笔记.2018.3.15
在奏鸣曲式中,形象的对比往往富于戏剧性,相互之间常有内在的联系与矛盾,并常有内在的联系和矛盾,并常用交响性手法揭示这种联系和矛盾。
形象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体现了对比形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冲突,主题的呈示,展开和再现是按照一条戏剧性发展的线索进行的,好像是剧中人物的亮相,剧情的发展和戏剧的结局。
选自韩锺恩教授的课堂笔记.2018.3.15
四.个人观点
1.“交响思维”的基本概念,无法用明确的语词进行说明。(例如:交响音乐语言)
2. “交响思维”很容易与XX作品的“交响性”之间进行混同。
(当然,也可能是这两个名词之间的外延意义,在范畴上有明确的大小之分)
3.如果说我们分析一首简单的钢琴奏鸣曲仅具备一部分的条件(可能不符合交响思维的结构特征,例如:这首钢琴作品并不符合四乐章的组合关系),那是否可以说作品中具备交响思维?
4.审视一首作品是否具备交响思维,到底是用所谓的体裁内涵(交响-奏鸣),还是说用曲式结构的特征去确定?(只要是具备奏鸣曲式结构的作品就满足了交响思维的冲突性了?)
个人认为,可能还需要根据历史语境去审视,不仅要同时结合体裁内涵与曲式结构特征去确定一首作品是否具有“交响思维”,还需要结合作曲家的历史境遇。
五.建设性思考
如果说,布鲁克纳的《第四“浪漫”交响曲》它符合了“交响思维”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交响乐思”(例如:“布鲁克纳”节奏动机)。
但是,这也不代表说,他所有的交响曲作品都具有这样的节奏动机,例如《第一交响曲》里的附点动机,也并非是相同的。
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每一首作品的“交响思维”动机,是因各作品的情况而定的,动机的个性化,也并非是前篇一律的?
参考文献
1.纪德纲《论交响音乐思维的发展轨迹》东华理工音乐学报.2006.12 第25卷第4期
2.谢大成《交响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其思维原则》.泉州师专学报.1998年
3.檀革胜《郭祖荣的交响思维研究》[J] 乐府新声.2011年第3期
4.孙国忠《论马勒的交响思维》[J] 《音乐艺术》1988年第三期
5.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杨燕迪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 月第一版
6.许勇三《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7.马磊《布鲁克纳及其第四交响曲简析》[M].湖南师范大学.2007.4.1
8.李彦明《无限的“宇宙精神”——布鲁克纳和他的第四交响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12.30
9.车新春《浪漫交响曲——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J].音乐生活.2016.5.1
10.金裕众《布鲁克纳与他的第四交响曲》[J].音乐爱好者.1986.8.29
11.《安东·布鲁克纳》[J].黄河之声.2007.11.23
课堂总结:
韩老师:我想提问一下关于你的报告当中的“核心语法”一词,这个专有词汇是否有所出处?
陈渝奇:“核心语法”一词是在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对于古典主义的交响作品的思维框架,进行词汇定义时的一个专有词汇,与交响思维密切相关。
杨怡文:我想提问一下,你是否能够将此交响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解说?我想从中看到你关于交响思维与曲式结构分析的联系性。
陈渝奇:第一,第二与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很显然比较符合孙国忠老师在文献中提到的“交响思维”的曲式结构具有矛盾冲突性,关于第三乐章,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此乐章的曲式为混合曲式(主题与三声中部)。
杨怡文:主题与三声中部?那么主题体现在何处?
陈渝奇:主题的材料虽然节奏加快,但有大部分材料取自于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并在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基础上进行了展开(规模变为600多小节,容量较大),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对于此交响作品,主题材料是在第一至第四乐章贯穿始终的。
景柯:我想知道你为什么会将交响-奏鸣原则的概念设定为曲式结构的基本底线?
陈渝奇:因为在我的观点中,有说到交响思维中,必然包含矛盾的冲突性,既然存在矛盾的冲突性,那就必然无法缺少奏鸣曲式的曲式结构。
韩老师:通过你的个人观点,以及你的建设性思考,可以看出,你对于交响思维的基本概念以及交响思维的结构特征有一定的想法。但从文献研究以及你观察的角度而言,还是没有完全跳出孙国忠教授对于交响思维的定义与结构特征的思路,也希望接下来的同学能够在演讲中尽量跳出这样的思维定式,得出更多不一样的思维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