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响乐队,提琴是各种乐器中数量多,表现力强,演奏时起着主导作用的乐器。有人说小提琴是“乐器皇后”,是上帝发明的。可见它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完美的乐器了。小提琴如此受人青睐,但是否每一把琴都那么美妙动听,音色都那么理想呢?事实说明,几把外观同样漂亮的琴,可声音听起来却不相同,甚至是大不一样。也有出人意料的情况。 即同是这几把琴,更换了某个零件,如音柱、琴码,或是同一个零件,重新地装配调理,其声音便大有改变。由此说来,琴的音色是可以调整的。而有效简便的调整办法,就是调理这些看来很不起眼的小小零件。 一把优美动听音色好的提琴,一弦要声音明亮透澈,二弦应柔和似水,三弦要带一点紧张,四弦应浑厚、雄壮、结实。这样的琴,可以说就是一把合格的专业演奏琴。我们交响乐团演奏员手中的琴,一般是比较好的,但细听起来有的音色也并不理想。虽然其原因很复杂,涉及到很多因素,但往往是与零件装配得不合适有关。 这里先谈谈音柱。小小音柱和整个提琴此起来实在是很不起眼。但它对提琴音色的影响确实很大。即使是最好的提琴若没有合适的音柱,也会变得暗淡无光。所以有人把音柱称为“魂柱”。 音柱是用云杉木制成。一个音柱上有五六条年轮线,一般来说这是比较理想的。但制作音柱的木料是否越老越好呢?据我的经验看,用很老的木料和不是很老的木料,作两个规格完全相同的音柱,分别试用在同一把琴的同一位置上,二者对调整提琴音色的作用相差无几。我认为音柱对提琴音色的影响,重要的还是正确的长度、粗细、位置、以及和琴码的距离等。 音柱的长短根据琴的结构而定。琴体高的琴,音柱要长些,反之短些。音柱不论长短,它的两个端面一定要与琴体面板和背板的内切面紧密切合。一般来说,在没有上好琴弦的情况下,音柱立在琴体内正确的位置上以不倒为准。这是通常的标准。如果琴的声音比较闷,发音不畅,可将音柱换成稍长一点的,立在琴内要比一般标准的紧一点。这样可使琴发音畅达、明亮。如琴声音过于明亮、发噪,甚至刺耳,缺少柔和,可以将音柱调整得比标准稍松一点,使音柱与面板之间张力减少。这样可以去掉一些噪音,使琴音变得柔和。 还可以用改变音柱粗细来调整音色。音柱直径一般为5.5mm-6.5mm之间。音柱的粗与细对琴的震动起不同的作用。如用粗一点的音柱,抑制一些震动,琴音会变得坚实些,但这样往往给共鸣效果带来些粗糙,细腻不够。反之则相反。这要看需要来定。在调整时,音柱的粗细不超出一般规格的范围为好,否则会适得其反。 调整音柱的位置也很重要。一般琴的音柱立于琴内离琴码右下角2mm-4mm左右的地方,一般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可以调整。如琴音发噪,可把音柱稍向下移,使其距琴码稍远,同时又使其短些,琴音便会改善得多。如琴音闷在里面,鼻音重的时候,可将音柱稍上移,使之靠琴码近一点,发音便会容易,琴音也会变得明亮。 应该注意的是,调整音柱时要先把琴弦稍稍放松些,避免损伤提琴内板。另外,音柱一旦调整适度就应坚持使用一段时间,甚至使用多年,不宜轻易更换。因为一把琴的音柱调得非常合适并不是很容易的,况且换来换去对琴也是有损害的。总之,调整音柱对改变琴的音色确实很重要。 当你没有把音柱调理到最理想最精确的时候,千万不要对你琴音色的好与差下结论。如果一个交响乐团的提琴手都能注意到音柱这个小小零件,使每把提琴的音柱经调整都处于最佳状态,演奏时提琴的音色应该是令人比较满意和理想的。 再谈谈琴码。琴码这个小零件对提琴音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而调整琴码与调整音柱同样重要。 琴码一般采用较老的枫木制作。有人认为琴码用越贵的越好,或者是用名牌的才好。据我的经验看,名贵的琴码固然有它稳定的质量,但也不是适合每一把琴。不同声音的琴需要不同的琴码。从调整琴码的角度看,一把琴只要选对与其相匹配的琴码一般就能发出好的声音。通常发音比较闷或发音不畅的琴,要把码脚修得薄些,琴码本身也须相对薄些,木质不要选过于硬的。同时,要将码修得比正常码体要稍微小一点。这样声音就有可能得到改善。此外,应检查琴的指板是否过高。如过高可调降到标准高度。因为琴码越高越容易使琴沉闷。当然降指板不是一件容易事,并有一定风险,应十分小心。 如果琴的声音过于明亮,甚至发噪。可选木料硬一点的或码体稍大一点的。码脚不要过薄,码体也应稍厚些。这样可使噪亮的琴音有所改善。当然,码的高度和薄厚应适当,薄厚不能超出正常范围的lmm。调码是一件需要细心的工作,应一点点试着做。 此外,要经常查看琴码是否弯曲。如向前弯可向后校正,如向后弯则向前调整。一般要保持琴码与面板呈90度角为宜。还要注意琴码放弦的地方不要出现很深的沟,因这不利于声音的传导。 当然,调整琴的零件不能解决琴音的所有问题。好的琴声是要靠精细制作琴身这个共鸣体为前提的。但调整好各种零件,使之相互匹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