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怎么学钢琴?通过对比国内外教程,产生关于教育差别的思考
昨晚,我一狠心,把手中所有的教材摊了一客厅,大摆八卦阵,研究了一宿。
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小汤)
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大汤)
幼儿钢琴教程(李斐岚 董刚锐编)
钢琴基础教程(也称高师教)
巴斯蒂安钢琴基础教程
锁眉良久,感受颇多。愿意拿来一起讨论分享:
一起来看看国外怎么学钢琴。外国作品比较强调感受,《小汤》《大汤》开始,都是1指,其实1指并不利于孩子手指骨骼的支撑, 《幼儿钢琴教程》开始就是3指,显然容易均匀受力,也充满体现中国精明的教育。汤侧重于民谣的旋律,孩子从手指运动角度不容易感受,但是《幼儿钢琴教程》从模仿运动的主题开始(颇有《天天练》的风格)。
那是不是《汤》不如《幼》,我不是这样认为。两个都很优秀,但是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思想。
《汤》多于民谣,让孩子从经典旋律中就能慢慢感受音乐的流动。得要听旋律你才能弹好。
《幼》多于手指,符合中国国情,能快速提高手指的支撑。你要模仿动作听音才能弹好。
《巴斯蒂安》也是强调感受为主,将一个乐曲学习细节分化为:演奏 乐理 基础 技巧,让孩子从各个角度来玩一条乐曲,多方面的刺激感受。
《钢琴基础教程》不适合初学儿童,程度进阶上逻辑锁扣不强,不是完全的循序渐进,只能说选择其中的内容扩大阅谱量和风格感受。
此时我的心理很矛盾,国内竞争太激烈,所以才会有侧重手指运动技能的这些教材,这是个好事情,但是感受事物本身也很重要啊!
近来我深深感觉到感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却是教育者为了加快进度挖空心思删除的环节。
巴坦加里的《瑜伽经》中说道:“造成心灵变化的五种原因:正确的知识、错误的认知、错觉想象、睡眠、记忆”,相信大家很容易了解其他四项,却不能理解为什么睡眠可以造成心灵变化,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来看沙吉难陀大师讲解的时候说:睡觉时,虽然处于无知觉状态,但潜意识还是清晰的,心灵依然会受影响而变化。我大受感动,因为在我研究弗洛伊德的《释梦论》就清晰的感受到,梦中的无意识真实释放了身体内不被自身察觉的想法。这种能量的流动是异常真实,也因而异常强大的。
为什么我们现在睡眠不好,是因为我们如今的生活出于高速信息流动状态。高速的信息让我们的脑袋无法适应。任何事物都是依靠着惯性力从而生生不息,如同我们甩动的跳绳–我们并不需要在每时每刻都发力而只需在每一圈的一个点发力。大脑的反映速度也是这样,一个信息给我们,需要一个时间来条件反射地回馈一个感受,可是如今太多的信息量,脑袋就如同我这个旧电脑,不停的点点点,完全不给时间,它就死机了,怎么办?就是停下来,空一段时间,让它把累积堵塞的信息一个个反映出来或者自动归零。这个过程就是感受。这也是为什么瑜伽很讲究冥想。心理学也很强调冥想。冥想是什么?是什么都不想,给足够的时间让死机的大脑潜意识流再度疏通或归零。
我们的孩子也需要类似冥想、睡眠这样的形式,这就是感受。它比较慢,可是在重重困难和新鲜事物中,宝宝能流畅的产生很多疑问,又会慢慢的将疑问进行自我合理解释,从而开始探索地球之旅。
可是我们看到宝宝一犯糊涂就毛躁,恨不得马上告诉他:喏!就是这样…这样…这样嘛!
不仅让孩子有挫伤,并且也终结了孩子向外探索的触角,让孩子干脆放弃自我,完全依赖家长老师。到头来,家长还抱怨:这孩子就是懒!什么事都巴不得我做给他看!
每当我想到全中国的家长同时这样说,就不免心惊肉跳(呵呵动画片看多了喜欢瞎幻想)。
国内孩子进步快,可是为什么顶级大师大都出在国外?
很多国外优秀钢琴大师都从事过医生、飞行员(米开朗杰利)等多种千奇百怪的行业,可是他们的天赋,上帝赋予的职责又牵引他们回到了钢琴舞台,而中国只有一个出口的郎朗,还有一个目前已经不被业内看好的国产李云迪。为什么这么少?因为穷。所以大家把适合学艺术的聪明孩子逼上清华,把适合经商的成绩不好的学生逼上了钢琴专业……这种残害,在中国司空见惯。因为穷,所以难以心平气和的投入大量教育成本仅仅为了收获一个怡然自得的奢侈心情。因为穷,希望孩子能拼死走上好日子……
这种穷已经不是存折上的,而是心灵深处都深深渗透了代代相传的穷怕了的焦虑敏感。就如同我们父辈经历三年灾荒,到如今都不肯将剩下的菜羹扔掉一样,即便你第二天仍旧扔掉,他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的将残羹剩饭留下来,不是他不知道如今的好日子用不着这样,是因为他们被饿怕了,这种行为可以平息潜意识中对饥饿和死亡的深深恐惧。
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不是那么穷了,我们如何能平静的来平息自己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了。
这是我们这代人要开始思考和调整思路的阶段了。
我们处于十字路口:即不希望孩子碌碌无为,自己老无所依。又不希望孩子是一具行走的空壳。
何其之难!!
在一群穷惯了、穷怕了的人群中,突然起身掸掸衣襟上的尘土,无视大家的嫉妒和责骂,大声说:“行了,我不要再辛苦生活了,不管你们怎么看不顺眼,我也要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了!”
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主流人群,甘当孤独的边缘人群,显然是很费力的。
象郑渊洁那样第一个富起来的爸爸,需要的不仅是勇气,也要经济和心灵上巨大的实力。
呵呵,如此国情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
这永远是一个争论热点。
我也只能将来对我孩子附耳悄声说:“妈妈知道宝宝弹的很累,不过学完了,咱们一起玩音乐好吗?”
要不然你说我该咋办?!呵呵
呵呵,个人意见,比较偏激啊。欢迎拍板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