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SoundFont
嗯,当时真的要用软盘读取音色。SoundFont是新加坡创新科技开发的,没错,就是那个你去中关村任何一个电脑城任何一个不懂装懂知道专业声卡都会给你推荐的创新声卡的那个公司。 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创新的Sound Blaster也应该是在AVID(Digidesign)之前的最靠谱的PCI声卡了,当然后来还有MAYA44那种的……很多公司都开发了PCI声卡,但是后来的那些都是纯粹的声卡,而创新科技的是为了支持你能用他们的Viena和Soundfont格式的音色。不过虽然这么早就出现了SoundFont格式的音源,但是其实至今它都还有活跃度,并且还推出了最新的读取和编辑SF2格式的综合音源Polyphone(Home - Polyphone Soundfont Editor)
当然在那个电脑都还没普及的2001年,还有GIGA Sampler这样的容量“突破天际”的存在。
2001年还在快要完全进入英特尔奔腾3的时代,很多人大概是无法想象GIGA音色是需要4GB的存储的。采样器这个词,也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各个音乐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视野。
GIGA Sampler中不光能读取*.giga文件,还支持AKAI和WAV,所以这几乎就是占了SoundFont本来想占的另外一片山头。不过,当年的互联网,在各大发达地区都还没有达到普及,所以这还没有完全覆盖那些SoundFont老用户,毕竟还有大批人觉得Cakewalk就很够用了。 不过时代要发展,就总会有整合这一切的采样器出现,从我的时间线上看,大概是在2005年前后,Kontakt就开进入了大陆音乐爱好者们的视野(其实NI公司1996年就在德国成立了),并且迅速替代了GIGA和SoundFont,原因太简单,就是它能直接读取*.giga格式的采样,也可以做深度的MIDI编辑,还能拽WAV做采样,十分方便。
我身边的朋友包括当时的老师,都开始转用Kontakt,尽管当时也有很多不错的采样器,比如HALion和Virtual Sampler,还包括后来的Sample Tank。但是因为当时网上满天飞的品质优良的音色盘都是GIGA格式,其他的采样器就慢慢的依次排在了它的后面。 不过,在那个年代,依旧不是所有人都买的起大容量和高速运算的电脑,所以Kontakt相当于高端玩家配置,那么终于我们要聊到那个“Try Before Buy”带来的福利了……
没错,就是Hypersonic,那真的是对大多数相对低配置电脑玩家的福利。在那个还没有墙的、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买的、找到链接也因为没有VISA卡而买不了的年代,这个综合音源可以说是各类盗版链接中下载率最高之一。 在Hypersonic推出2代的时候,也没有像1代那么火,而且从他们的Demo音频听来,1代真的是良心的不能在良心:在找到链接并且我也用过盗版之后,我用到了官方Free Trail——虽然后来因为买Komplete抛弃买Hyper的正版——所以我有拿到官方的Demo演示曲和演示曲工程文件——可能盗版也有吧。Hypersonic1的Demo曲子全部声音都来自自己的MIDI信号,而2代是有实录乐器参与的。当时拿到2代的工程文件就觉得十分坑爹…… 现在听来,综合音色库的原声乐器是在是没法听,也就比GM好一点点吧,但是,在当时还是无可替代的。综合音源也是野蛮生长到了什么厂商都想生产一套的地步,基本就是Hypersonic是标配,高端玩家就会在配上Sample Tank和HALion,硬盘再大一点的就会再来更多,比如Kontakt Factory Library(从3代开始就做的很好了)、Roland(配合合成器的综合采样)、SONIC(就是老听人用但是当时很难下到和买到的索尼综合音色库,然而不是SONY大法)。
当然,发展到现在,综合音色库已经基本和电子音色发生器划了等号,因为现在已经是采样的天下,每一个原声乐器已经独立开来,所以像Hyper、HALion什么的,基本上就跟NI的FM、Massive什么的一起,变成了只用合成器类型音色的音源,不过,其实Synth类音源大同小异,除了Pad还专门有Padshop、Omnisphere什么的,其他的音色,在很多制作人看来,都是一个发生器加各类调制和滤波,用Massive和Serum其实没啥区别,用FM只是预置音色多方便一点而已。
以Massive为例,就是三个OSC和一堆MOD、Filter,造出一个音色,用MIDI触发。如果你玩过硬件的Mod合成器,就应该很了解这都是电的声音,所以当你没有任何插件,只有一个宿主的时候,用信号发生器配合自带的任何一个MOD效果器一样可以玩转电子音色,甚至你不厌其烦地画一堆Automation,还能做出节奏来。
由于我电音很少玩,所以综合和电子类大概就是说这些,欢迎各位大神们补充。 下一篇,我们聊聊原声乐器的采样音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