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音乐在线

巴黎音乐城记

[复制链接]

624

主题

165

回帖

2513

积分

积分
2513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1-19 20: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9.jpg


巴黎,这座塞纳河畔的历史名城,在公元前52年凯撒率领罗马军团出征高卢时便有居民聚居,当时为了躲避战祸居民纷迁移到塞纳河左岸,当时,这个小村庄名叫路特蒂阿(Lutetia,意思是“水中之居”),360年更名为巴黎。在音乐史山,巴黎曾经是精英荟萃之地,不仅出现过吕利、格鲁克这样的古典大师,更在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柏辽兹、肖邦、李斯特等一大批伟大人物,那么,20世纪的巴黎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它的音乐生活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我们的20世纪音乐城记就从这美丽的花都开始吧。
精英口味让位于普罗大众
1861-1896年巴黎的人口增加了近一半,这些人口大多是从外省到巴黎来寻求发展机会的人,他们大多出身贫困,艺术鉴赏力有限,对于比较抽象的管弦乐或者宗教音乐作品当然难以认同,而对于情节性很强的歌剧却情有独钟,这也是19末巴黎的喜歌剧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歌剧院将平民百姓定位为重要的观众群,他们推出星期日的廉价场招揽观众。同时,政府对扶植大众演出颇感兴趣,比如在巴黎跑马场组织大型演出推广法国作曲家的作品,1878年为巴黎世界博览会修建的托卡德洛宫添置了一台规模非常的管风琴等等。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法国重新确立共和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各方面都走上了正轨,城市各阶层收入普遍提高,1872—1885年,物价下降了28%,工资增长了12%,到了1901年,工资增长更是达到了34%,巴黎的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从1876至1914年,政府每年拿出80万法郎资助歌剧演出,1880年之后,巴黎喜歌剧院每年接受的津贴也超过30万法郎,加涅尔歌剧院的观众人数超过80万。在津贴的赞助下,法国歌剧得到了大量上演的机会,在加涅尔歌剧院梅耶贝尔的《胡格诺教徒》在1903年就上演了1000场。
到了1906年,政府更是颁布了每星期一天休息的法令,于是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消遗、娱乐,参加舞会、音乐会,观看歌剧演出,巴黎的音乐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然而,战争却中断了巴黎繁荣的音乐生活,1914年7月29日,加涅尔歌剧院在上演了《胡格诺教徒》后宣布关闭,直到1915年12月才重新开业。战争期间自然百业凋敝,特别是娱乐业遭到的冲击最大,巴黎的音乐生活被打乱,音乐会大多被合并在一起演出,歌剧更是难得上演,即便上演剧目也大多与爱国主义宣传有关。
战争一结束,巴黎很快就恢复了活力,1919年1月17日,加涅尔歌剧院以拉莫的的作品《卡斯托与波尔克斯》(Castor et Pollux)作为开幕大戏。虽然战后法国元气大伤,政局动荡,但是,在1920年代后期,情况有所好转,1924年的工业生产指标已经达到年增长5%,人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于是,音乐生活重新繁荣起来,仅以加涅尔歌剧院为例,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歌剧院在音乐总监鲁舍(Jacques 鲁舍)的领导下一共上演了71部歌剧、73部芭蕾,其中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占了相当比例,像拉威尔、丹第、鲁塞尔等的歌剧大多都是在这里首演的。喜歌剧院也不甘落后,在这段时间里也上演了超过60部法国当代歌剧,特别是喜歌剧。
新的音乐机构和组织也相继诞生1919年,科克托(Alfred Cortot)和Alfred Mangeot创建了音乐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de Musique),专门用来音乐教育和演出。1921年,在枫丹白露的美国音乐学院更是凭借着布朗热的名声招收了大批学生,其中包括像库普兰后来成为名人的作曲家。
除了歌剧之外,音乐会演出也重新兴旺起来,一些私人演奏会像库谢维茨基音乐会、帕斯德洛普音乐会等等都成为了人们非常熟悉也乐意光顾的音乐演出。1927年10月,普莱耶尔音乐厅开幕,首场演出由斯特拉文斯基亲自指挥《火鸟》、拉威尔亲自指挥《圆舞曲》,十分轰动,蒙巴纳斯区也成为了左岸区最热闹的夜生活区域。
巴黎人虽然以观念开放而著称,但是在音乐欣赏方面却显得比较保守,1929年一位加涅尔歌剧院的长期订票观众要求总监鲁舍接见,他想告诉鲁舍自己宁愿听100遍《浮士德》也不愿意听第二遍现代作品。1930年代巴黎的保守风气日盛,作曲家们也只能从宗教题材中获得更多的灵感,特别是圣女贞德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包括奥涅格的《火刑柱上的贞德》在内的一批作品问世,同时,人们对古代音乐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布朗热和兰道夫斯卡在音乐会上都演奏蒙特威尔第、普塞尔与巴赫的作品。
广播改变音乐生活
巴黎的第一次无线电广播开始于1921年,1922年成立了正式的广播电台,三年之后又有了全天的广播节目,广播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从1935年开始广播电台已经从早到晚播送音乐节目。法国专门设立了议会广播委员会来管理事务。1932年,为了庆贺爱德华·赫里欧代表的左派取得选举的胜利,巴黎首次举行了在加涅尔歌剧院的现场演出,在当时引起了轰动。1934年更是组建了国家广播管弦乐团,所有乐队成员像政府雇员那样每月支薪水。到1939年时,巴黎人已经能够每天收听到52套广播节目,其中包括2部轻歌剧,75场以上的古典音乐会,音乐生活得到了大大的丰富。
爵士、爵士,巴黎的另一种调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巴黎的爵士乐演出氛围也很浓,在电影院和音乐厅、舞厅里,布鲁斯、拉格泰姆、迪克西兰德等音乐到处上演。起初,很多知识分子表现出爵士乐的狂热喜爱,著名哲学家萨特1932年到新开张的热俱乐部(Hot Club)听了莱因哈特(Django Reinhardt)演奏的热情奔放的吉普赛风味的乐曲之后,竟然梦想自己能够成为爵士音乐家。不久,大乐队(Big Band)的时代来到,埃林顿公爵(Duke Ellington)、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等都相继在巴黎登台,掀起了公众热爱的狂潮,一些黑人爵士演奏家在巴黎的名声比在美国还要大,接着便是摇摆乐大行其道。
大萧条,大困境、大混战
随着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爆发,1935年初,在1250万有工资收入的从业人员中失业人数达到了200万,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由于政府忙于应付危机而无暇他顾,加涅尔歌剧院首当其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由于政府减少了津贴(从1931至1937年减少了38%),如此下来剧院自然难以为继,1939年1月14日法国政府宣布将加涅尔歌剧院收归国有,这意味着大批长期订票观众失去了自己的固定座位,当然怨声载道。不过,很快战争就爆发了,1939年9月1日加涅尔歌剧院正式关闭,直到1940年6月14日才一度重新开业。在德军占领期间,巴黎的音乐活动恢复得也很快,6月24日巴黎音乐学院重新开学,接着,电影院、戏院、音乐厅、舞厅相继开业,8月,喜歌剧院也重新开幕,巴黎的音乐产业又呈现出一派畸形的繁荣局面。此外,那些留在法国的作曲家继续从事创作,奥涅格、普朗克、施密特等都有新作品问世,当然,在德国人的干涉下,瓦格纳歌剧的上演机会非常多。
新气象、新乐团
巴黎解放之后,音乐界的风气有所转变,在艺术方面显得过分自恋的巴黎人上演了很多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欣德米特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1947年巴黎音乐学院开设了一批新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梅西安的音乐分析、比弗里斯的音乐美学等等,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一扫巴黎音乐学院的陈腐之气,给巴黎音乐界带来了新的学术气息。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重视大众的欣赏趣向,因此,大力发展广播事业,到1950年代,法国的无线电收音机已经超过1000万台。1945年之后,法国政府将广播控制在手,通过法国无线电广播(RDF)进行垄断经营,这个机构就是后来法国广播电视(ORTF)的前身,1964年更是创建了著名的法国电视二台。
随着经济持续繁荣,公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持续升温(根据统计,到1960年代,法国人的文化消费大约占日常消费的1/6,而到了1979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1/3。),对于音乐演出的兴趣越来越高,音乐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大大增加,据统计在1960年代初巴黎汇集了全国60%的音乐家。同时,自视颇高的法国音乐家们总算对现代音乐和邻国的音乐成就表现出了一些诚意,1952年,勋伯格和韦伯恩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巴黎上演,不久,贝尔格的《沃采克》也登上了巴黎的歌剧舞台。
1967年,在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和马塞尔·兰多夫斯基共同创建了巴黎管弦乐团,当年的11月14日举行了首场演出,著名指挥家孟许指挥了斯特拉文斯基《圣诗安魂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和德彪西的《大海》。在当时的巴黎音乐界,这支由政府出资组建的乐团不仅演奏水平高,而且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对推广法国音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党总统与巴士底歌剧院
1981年5月,法国社会党选举获胜,密特朗总统当政,这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党总统。政府加大了在文化方面的投入,法国当代新音乐和欧洲当代音乐都得到了大量上演的机会。到1980年代中期,光是巴黎就有6支乐队,政府还资助在郊区的11个音乐中心。每年的演出季广播乐团要上演350场音乐会,其中有150场是新作品,40部是委约作品。法国国家广播网的音乐台、文化台和国际台每年播送音乐节目的时间超过10000小时。
密特朗政府对音乐适应普罗大众的欣赏需求非常重视,1983年巴黎体育宫(Palais des Sports)建成,这个能够容纳13000人的庞大演出场地先后上演了《阿依达》、《图兰朵》、《卡门》和《浮士德》等作品,最大程度地令普通人能够欣赏到精彩的歌剧演出。
1989年恰逢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法国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同时也为了能让巴黎歌剧团能够有比较现代的演出场所,因此1982年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就动议修建这座欧洲最大的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的原址介于里昂路与夏朗顿路之间的一个旧车站,后来巴黎市政府动迁了这块土地,并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方案。1983年11月,在787份应征计划中,年仅36岁的加拿大设计师卡洛斯·奥特(Carlos Ott)的方案一举夺魁,1985年,筹建工作开始,其间经过种种争论和坎坷,幸好最终结果没有受到影响
1989年7月13日(巴士底之夜)剧院开幕,为此还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演出,著名歌唱家多明戈与贝尔甘莎联袂登台献艺,引起轰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此后直到第二年的3月剧院才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剧院有近3,000个座位,正厅面积是法国歌剧院当中最大的,剧院的内墙面为浅蓝色花岗岩,座椅为花梨木配黑丝绒坐垫,十分豪华同时又不失庄重典雅。现在,巴黎重要的歌剧演出大多安排在巴士底歌剧院,原来的加涅尔歌剧院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