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音乐在线

一首歌从创作到上线,幕后需要经过哪些过程?

[复制链接]

290

主题

189

回帖

1542

积分

积分
1542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1-23 06: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jpg
除了作词、作曲以外,这首歌也是由我全权独立制作,编曲录音,所以借《主播》这首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音乐制作的流程和小故事。实际上,在说到一首歌的创作和制作的过程时,会涉及到整个音乐产业链,环环相扣每一步都分不开。

但在这篇文章里我还没有提及企划文案和宣发等那些内容,只是更围绕音乐创作和制作来分享。所以,如果你以后想往音乐行业发展的话,但愿我写下的这些也能给你一些帮助。

但提前得先声明一下,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制作都是与这首歌雷同的做法,每一个音乐制作都是需要根据不同的歌曲音乐类型,不同制作人能力或风格等等有相应的做法。我也有不少案例是只负责编曲或者演奏、配唱或某一个环节的,所以这篇并不是教学篇,而只是一篇原创歌曲制作过程分享,大伙儿看着开心就好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主题

189

回帖

1542

积分

积分
1542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 06: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v2-db8bc36d8f35e5a058ae01415e15ca2a_720w.png
先来聊聊这首歌的创作吧。

v2-c8b505293b4079a484eac59cf2fc008f_720w.jpg
其实这首歌的词曲雏形创作于2018年的8月,原本歌名是叫《望眼》,歌词偏消极和高冷,比如正式出版的歌词中有一句“这就是我要的世界”,但原本18年时我写的是“这不是我要的世界”。
原本歌词写的就是我自己,因为那时候我刚刚开始北漂生活,于是我把我“轻烟云淡”的态度写在了这首歌里。
但如今来北京2年了,我的音乐事业渐渐有了起色,已经不是当时那样消极飘忽的心境,而是更踏实了。
歌曲的结构是AABA,在制作demo时,我特别想要突破传统编配的思路,想用电子乐音色和律动节奏型去做这个编曲,于是就有了大家开头听到的一个bassline的编曲hook。
其实在18年《歌手》之后,苏苏就有问我邀歌。说实话,这首歌制作编曲小样的时候我就有考虑给她唱,所以将调性和音色的搭配一早就做成了现在编曲的质感,“强力”的低音线条能更好的烘托出苏苏“酥酥”的Vocal,想通过这首歌曲让她最放松最松弛的演唱和表演,解放自己的“真性情”。
v2-548459a53cc1735a6ce4a8f03f4402a2_720w.jpg
然而后来不知怎么的这个Demo就被雪藏了近2年不到,可能当时艺人团队没挑上,然后我自己也将它遗忘了。直到今年年初左右,收到网易的企划邀请,我们在小样库中探索时,又挖出了这首歌,于是三方达成一致共识,开始了这首歌的制作。

v2-14328795c06ded371dfc736ab5d8005c_720w.png
在开始制作歌曲之前,必须要进行制作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合同。合约处理完后,有了Deadline,有了定金,才能开始紧锣密鼓的制作安排。

这首作品,歌曲的创作和制作都是我承担,但是合约和细节是要分开去处理的。
作为词曲作者,会有一份单独的词曲合同曲,一般合作方式有永久授权,有范围授权或买断等,大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考虑好利益关系后选择合作方式。
作为制作人,也会有一份单独的委托制作合约。它约束着你整个制作成本,制作时间周期和录音制品版权。对于出资方来说,一般谁出钱谁拥有录音制品版权,这个是和词曲是完全不同的版权。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知道未来自己合作的是”词曲“还是”录音制品“还是全约。
在这里可以给到大家一个关于定金应该收多少的信息,我目前作为职业制作人一般是要求50%左右的定金。如果你刚入行,可以从30%开始,等积累了作品资历与口碑再慢慢往上增加比例。

v2-641ea5a0c6c30e7a9c2144312b5120a3_720w.png
接下来开始制作的第一步,你也许没想到,首先最重要的居然是改歌词,哈哈。
其实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改词的过程比后面的编曲制作还要“艰辛”。因为对我们来说,曲已经不需要再去做调整,而词的立意上,我们一致都觉得18年的《望眼》实在太“飘”,徒有空境却毫无共鸣,虽然音乐风格上是成立,但作为自己的作品,苏本人也不愿做这种高冷的表达。
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想到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播”这个概念,可能是因为疫情的关系,那时候每天一打开手机就看到“您关注的主播已上线”的提醒,让我脑海里不断闪送这个词语,觉得冥冥之中有股力量指向这个方向,和歌手讨论后她也认同,于是根据这个新的主题去调整歌词,便有了现在的发行版本。
所以整个词曲创作的环节基本已经敲定后,就是正式的“制作”“编配”环节。在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已经有曲有demo了,为什么之前改词时不开始先“编”起来呢?
这里我要分享一个我一直以来的现代音乐编曲工作习惯,对我来说,所有含“演唱”的现代音乐歌曲的编曲,配器是一个音乐化的技能,但我每次编曲编配的最大参考其实是“歌词”,以及“谁”来演绎,如何演绎。
这里的“歌词”其实就是能在编曲的每个细节给到我“画面感”的提示,让我知道在何时何处,通过乐器音色的编配,或者制作的小心思给到听众们听觉上的惊喜和刺激。而“谁”来演绎,如何演绎这件事,在技能上决定了我编配的器乐的音区音色选择,在感情上决定了我整个音乐的律动呼吸的安排。
因为每一位歌手,表演者,尤其是成功的、有一定辨识度的歌手,对于不同的作品的表达细节都是不同的,他们演唱上的呼吸习惯,音头音尾装饰的处理习惯,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作为编曲师能使用的手法,包含速度,律动的选择,配器流派的选择,甚至录音混音的一些创作手法。
所以说,要成为一名全面的制作人,一定不能只关心到一个环节,所有事物的处理手段都会决定你最终作品的“品质”与“口味”。

v2-2daf5027bf49cb61b9d647c14f5d3b69_720w.png
要开始正式编配和制谱之前,首先第一步就是确定整首歌的结构。
这个结构和之前提到的词曲结构AABA是两件事情,那个叫歌曲结构类型,仅是作为“词曲”的,甚至只是“词”的一个结构安排。比如常见的ABAB,AABA,ABCABCDC等等。
而到了编曲这一层面,我们所说的结构就是要具体到Intro几小节,间奏几小节,以及主副歌重复频次,或者桥段、solo段落的安排和尾奏的安排等等这类“结构”。这个过程其实一般我的工作习惯是通过“制谱”去实现,而不是先上DAW工程开始演奏和寻寻觅觅。因为只有我非常清晰了整首歌曲结构上的动态发展,我才能更好的去设计细节。这种思维我也称为“IN THE BOX”的创作思维,就是给自己先设一个限,然后再在这个范围内去更大化的创作。
以《主播》这首歌为例,同样也是在制谱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才得以及时修正。
最早我和歌手讨论下来的一个结构和时长和现在的发行版本完全不同,特别冗长,整个B段落重复唱了两遍。然后在制完乐队功能谱后,我感觉不应该这样发展,否则将一首唱片作品做的像电视节目表演似的。于是后来我新写了一个段落,就是大家听到的最后的“12345678”那里。这里本身是用来作为“第二桥段”,在拖长音的“第一桥段”之后的,但因为结构被带的太拖沓,最后这个段落我把它放到了整首歌的最后作为一个新的Outro,和一个完全“不知道在干嘛”的段落设计,去打破之前冗长的画面感,同样歌词也更好的呼应了之前的“行为”。
▼我录的“12345678”和最后制作成品的对比,效果还是很好的,哈哈
配唱和声花絮对比_腾讯视频​v.qq.com/x/page/w3079aafer0.html
所有这一切都设定好之后,我才开始了真正在DAW里的操作工作和演奏编配。
v2-5adc2e705969d4315b31fc479c8c9e8d_720w.png
演奏编配的环节
v2-d351efc9623eea4c7c34ee48b48cd541_720w.jpg
大家可能会疑问这首歌曲是怎样的一个录音顺序。其实整首歌最初是我先全部用合成器bass和采样鼓组搭好了底子,再做一些简单的钢琴编配,这是因为歌手档期的关系,她没办法等到鼓组录好才录唱,所以我在前期先把MIDI鼓做到了接近于最终真人演奏的细节,以方便先灌好主唱。
然后我约上歌手到我的工作室做了一些声音的采样,通过效果器做出了这首歌里的音效和笑声。为什么要先把音效和笑声录制好呢?是因为这些音效其实也属于乐器的一部分,是让为了能先出这个歌曲的这个质感,有了这些声音的帮助之后,歌手在录制时会更入戏。
然而伴奏demo制作到一半时,我希望在间奏部分有一些乐器演奏的solo,同样也是为了能帮助到歌手录音时的状态,我预想那不会是厚重的管乐也不会是太有个性的合成器,我希望它是特别有灵性,像泉水般的钢琴演奏,于是就想到了我的好朋友周欣韧老师。正巧那阵子她刚刚发行了她的新专辑,里面有一首《泉》我特别喜欢,希望她能在我这首歌曲里也有那样的表演。于是我叫上小周周到我的工作室,我俩在歌手准备录制演唱之前,用“半同期录音”的方式演奏了合成器贝斯和键盘。
▼周欣韧老师《风筝飞了一整天》专辑中的《泉》
泉​music.163.com/#/song?id=1444477612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这个制作方式,为什么要选择和小周一起同期演奏,一般情况下这样很难去修正一些演奏的问题和细节,还容易弹错,但主要原因就是,“同期”意味着会有更多精彩的即兴成分,以及律动上的呼吸。
以往我编曲,很多时候我是一个个乐器录,尤其流行音乐,我基本还是会以“保险”作为理由的将乐器分开单独录音,可以更加把控好细节和切口。然而这首《主播》我却采用了更“即兴”的编配演奏方式,我和小周在同期演奏的同时,我们也会彼此即兴聆听到对方的演奏去做创作和表情,这就是单独演奏时无法体现的。而且录制得也很顺利,小周大概仅录了5个takes就完成了这个歌的基本打底和她的solo部分,然后我就继续编配以迎接第二天的主唱录音。
到了主唱录音,其实也是“配唱”的环节。歌曲制作中的人声制作环节是极其重要的,作为编曲或者制作人,你在编配和mapping的时候就要去思考整首歌可能的人声制作手法和设计了。
v2-cd60cbf9b8222ce3d004cd4d3214f67e_720w.jpg (我预约了21A studio的人声小棚做主唱的录音而其余的伴唱是在我自己的工作室里完成的)
作为制作人,很多时候修音和音频编辑这个环节大多会有其他帮手们去做,但我个人每一个制作创作作品,我都是自己亲自修音和编辑。因为我会更了解我挑出来的唱,以及这首歌曲的旋律和演唱细节。亲力亲为虽然累了一些,但是一定会把品质把关的更好。
主人声录音和修完后,就要进行更加细化的器乐编配调整和叠加录音的过程了。之前的编曲细节更多像是一个完整的节奏组,而有了正式人声后,我们的乐器需要根据人声再做一些频段上,技法上的设计与修正。首先我先将主唱和配器发给了鼓手Robin罗彬,他将远程根据我提供的midi参考进行原声鼓组的录音。
v2-94b1d18cd25e0d86483625be197debf1_720w.jpg
在经历了4个版本的修改后,原生鼓组终于顺利定稿。
接下来可以进入到其他乐器叠加的环节。这个制作顺序上的考究,能很大程度上帮助到我们编曲最小化的修改与调整。
我开始思考吉他的编配和一段钢琴solo,因为在录主唱前,我又决定将词曲中的一个A段全部变成“钢琴演奏“,也就是在这首歌曲里,除了歌手以外,还有一个钢琴的角色是与其相呼应的。所以又邀请了周欣韧老师第二次来到我的工作室里做最后的solo录制。这一次我也是采用了和我bass录音时同样的手法,也就是“半同期”的录音,我的吉他手Neo牛晖老师原本和我的合作几乎都是吉他单独分开录,而这首歌他就作为小周老师这次的同期乐手搭档一起录音。这样不但能帮助到小周周即兴solo的发挥,同样Neo也能通过聆听小周周的呼吸和动态去做出更加有“人情味儿”的吉他演奏。
这个过程中,有一些特别好玩的演奏花絮,作为爵士演奏家,很多时候都是不被条框住的,而这次小周老师体验到了“编配”“工程”的限制性,于是有了很多好玩的NG花絮。
▼Neo & 任性 录音变表情包大赏
搞笑录音花絮1_腾讯视频​v.qq.com/x/page/f3079tts8sz.html v2-8ed92c32ccb584c11cd8e53b5beabb66_180x120.jpg
▼Neo & 任性 录音变舞蹈大会
搞笑录音花絮2 调高音量_腾讯视频​v.qq.com/x/page/m30796q4nbo.html

v2-9201583c8bf5abbe96fbe590c1ab28aa_720w.png
在完成所有录制后,就到了最后的音频编辑环节以及混音前的出分轨调整。
在“Print”好我所有的分轨,干湿分开后,我会按大致的编组分类整理分轨们,而不是直接留给混音师去编组。
作为制作人,我编曲和录音时基本已经想好了混音编组的思路,所以准备给长期合作的混音师傅的分轨也都是已经经过“管理”的。这样能让我长期合作的混音师看的一清二楚,工作起来也会很顺心。
v2-3fb895449362a4a05abf6c88f92d2e30_720w.jpg v2-94ccb77e8f97c85b64b2ca084a2ad81a_720w.jpg 分组文件夹
但最重要的还是“混音参考音频”,也就是Rough Mix Demo。大致解释就是一个制作人/编曲人会预混的一个版本的小样,其中可能包含了音色设计,声相设计,电平比例大小等等细节,同时再附上一篇“信件”描述一下整首歌的制作思路和混音要求。
这次我选择合作的混音师是美国混音师Wes Koz,他和我已经合作过很多作品了,也非常了解我的一些“手段”,所以在技能上沟通十分顺利。但唯独就是因为中文歌词混音师作为外国人无法理解,我就会大致解释一些“关键点”的歌词含义以及整首歌曲写作时的出发点和立意给到混音师,让他做空间和动态处理的参考。
混音步骤结束后,我们到达了母带制作环节。其实很多人会小看这一步,或者觉得母带可能也就是在专辑制作时,为了平衡不同混音师的作品和整体响度均衡上才制作。但为什么我会在制作一首单曲选择母带制作呢,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更好的动态表现,均衡修正和硬件“染色”。这首歌的声音们有电子合成器,midi软件音色,电声乐器,原声乐器组合的音色,其实整个混音出来,音色质感还是非常的“新”,并没有很多硬件的动态,所以更加需要最后一步通过一层“模拟染色“的滤镜去提升作品品质。
一般听众也许听不出,但是“魔鬼”就是在这些不容易察觉的细节中发挥作用,我认为一点点的信号处理上的不同就像是烹饪一道菜肴时的调味,味蕾与神经总是有办法察觉出来,听觉其实也是一样。
所以我在听了不同母带工程师的作品后,选择了 Sterling Sound 的 Randy Merrill 作为《主播》这首歌的母带工程师。事实最后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Randy也是一名鼓手和贝斯手,特别注重节奏组的修正。他在工作的过程中因为表达出对《主播》的喜爱,还特地额外提供了一版低频加重的版本,但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他的第一版,就是现在听到的,器乐表现和人声都特别均衡的母带制作。
v2-07be0cf68c309eeb0f2ac41b9f447e96_720w.jpg (和母带工程师Randy的邮件沟通,他说这首歌是amazing song,收到的时候我好开心,哈哈。)
v2-c4f23bb85dba04cbb7f8d118870324e9_720w.png
随着歌曲母带的制作完成,文件发送到企划那儿,大家再一起探讨文案和宣传细节,整首歌的制作和创作过程也差不多理完了。也许不能作为模版参考,但其实制作人的工作就是如此,在有限的制作周期内,安排好所有的项目,解决中途出现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现代音乐制作的大致流程吧:
前期:词曲—预算—时间线—参与人员
中期:编曲—录音—配唱—音频编辑—混音
后期:母带—文案—推广制作—发行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了解音乐制作有所帮助!
附:《主播》音乐制作名单作曲: 作词:NIA杨心予/苏诗丁编曲Arranger:NIA杨心予制作人 Producer: NIA杨心予 @Soulgood Production合成器Synth/Program/贝斯Bass:NIA杨心予吉他 Guitarist:Neo牛晖钢琴 Pianist: 周欣韧乐器录音Instrument Tracking:NIA杨心予@NIAStudio鼓Drummer: 罗彬@Timing Music Studio人声配唱制作 Vocal Production:NIA杨心予人声录音Vocal Tracking:姜皓天@Studio21A合声编写 Backing Vocal Arrangement:NIA杨心予合声 Backing Vocalist:NIA杨心予/栾卓忻音频与工程编辑Session Editing:NIA杨心予混音工程师 Mixing Engineer:Wes Koz @Catfish Studio (US)母带处理 Master Engineer :Randy Merrill @Sterling Sound (US)封面设计Cover Design:金翀宇 孙浚良艺人统筹Artist co-ordination:球球统筹/企划Project Planning:刘薏纯

*其中参与制作的乐手老师Neo牛晖(吉他)、周欣韧(钢琴)目前开设了自己的线上学习课程,感兴趣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