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音乐,唯有创作 在发现自己没法在吉他演奏之路上继续前进后,我一度很失落。因为舞台,演奏,用这个乐器表达自我,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很肯定,没有音乐,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只能过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人,我非常害怕自己掉到那种状态。但是手指的顽疾让这个可能性离我前所未有的近。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去学画画(曾经是儿时的爱好),试图找到能替代吉他演奏这块自我表达的缺失。但是拿起画笔做一个蹩脚的初学者,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以及所能创造出来的美,是远远无法同自己热爱多年,投入多年去得到的演奏和创作能力相比的。我也不认为那时候我还有时间和能力,从零开始去培养一个新的表达方式,达到和自己音乐能力相当的水准。 既然音乐之外的表达方式无法满足我,那就只有音乐了,既然演奏之路走不通了,那就只剩下创作了。 让我下定决心要试一试吃音乐这碗饭的,又是另一档子事。换了几次工作的我,最后找到一份对当时的我来说,趋近于“完美”的工作。弹性时间,很多自由,收入还不错,公司文化简单,没什么糟心的事,同事都挺聊得来,领导还支持我的爱好。照理说,那个时候我的人生路线按惯性发展下去,找工作这块基本上是通关了。即便如此,我依然会觉得失落,不满足。我认真算过,即使是很闲的工作,即使是像我这样心不在焉,一有空就搞别的事去的人,每天醒着的大部分时间,人的大部分精力,都还是要围绕着这份工作转的,我意识到,某种意义上你选择了什么工作,就选择了什么人生。我的失落和不满足,很大程度来源于每天醒着的大部分时间,在干一件自己不热爱,内心不认可其价值的事。简单的说,我发现我在浪费生命。 和我差不多同期入职的一个同事,是和我完全相反的。虽然不知道他的动力从哪里来,是他真的热爱这份工作,还是仅仅是升职加薪的动力?但他的动力强到足以让他利用起自己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扩展自己业务方面的人脉。短短的几年时间,他已经是一个业内的小专家,领导身边的得力助手,组里独当一面的人物。而我还是那个当初的“新人”。虽然他的成功之道我都看得一清二楚——无他,唯全身心投入耳,我就是做不到,我没有去投入这份工作的动力。 我和他的差别, 让我看到了能否全身心投入一件事,产生的结果差别有多大。如果按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5年后,10年后,我清楚我多半还是那个摸鱼员工,他恐怕已经成长为业内有头有脸的人物了。而这几年的时间,仅仅是靠着爱好者级别的投入,我的创作能力又能有多少提升呢?竞争得过那些在音乐制作上全身心投入的人吗?那个时候我想明白了,我这辈子要想做成点什么事,或者至少想要活得不那么失落,必须专注,必须干自己热爱的,心甘情愿去付出的事。环顾四周,我没有其他选择,唯有音乐,唯有创作。 当然,从工科狗到音乐狗,把爱好变成职业,我行不行?没有几个人能给我答案。但当时我能看得到一些活生生的例子:有我当时的画画老师,从新入行被人嫌弃,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接活,能带学生;有我的校友,和我有相似的校园乐队经历,放弃学医成为架子鼓老师,职业鼓手;有我后来加入的一个funk乐队的萨克斯手,开了音乐餐厅,自己在里面演奏,也出去做乐队,把爱好变成了职业的一部分;有这位萨克斯手的朋友,非科班出身,靠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把萨克斯变成自己的金字招牌,成为当时国内最活跃的爵士萨克斯手之一。当时看过金凯利的一段演讲。大意是他父亲和他一样热爱喜剧,但是保守的选择了会计做职业,即便如此,在后来也遭遇了失业。金凯利说,既然一个稳妥的选择都可能失败,为什么不遵从自己内心,选自己的最爱呢?这些人和事例都深深的激励着我。我当时给自己设的底限是,至少,走这条路得让我吃饱饭,自己养活自己。如果我连这个水平都不具备,说明我也不是那块料,那就应该彻底放弃这个想法。 之后参加了一些职业音乐人的培训班,给了我一些信心。培训班的老师是职业音乐人,学生有爱好者,也有半职业或职业音乐人。每次我的毕业作品都能脱颖而出,拿到第一第二的名次。当然这里面有运气,有部分自己之前的经历的积累,也有很多自己在学习期间的投入。但是至少,我对自己能否在这行立足的疑虑,打消了许多。当时我对做职业音乐人这事,至少有了六七成的把握,我也在那段时间下好了决心,准备大干一场了。 (未完待续,各位看官要不要点个追更,大概。。。更新了会自动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