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鱼音乐在线

浅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领

[复制链接]

79

主题

58

回帖

424

积分

积分
424
分享到:
发表于 2022-2-7 05: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们表达情感时“说”得不过瘾就“吟诵”,“吟诵”还不过瘾就“歌唱”。可见,歌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本人比较喜欢唱歌,也喜欢研究一下有关唱歌的理论。有朋友评价我唱歌水平一般,但写的唱歌的文章水平高于唱歌的水平。我自己也承认我“说的比唱的好听”。不过,我的看法,唱歌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只要你想唱,你就可以唱;如果你想唱得好听一点,也不难做到。不信,请看看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文章。

  浅谈美声唱法的基本要领

  美声唱法的摇篮是欧洲的意大利,传播到中国仅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它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深远的。美声唱法是个译名,是从意大利文Bel Canto翻译过来的。Bel是美丽、美好或美妙的意思,Canto是歌唱的意思,直译应是“美妙地歌唱”,它在中国一直被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歌唱的风格或流派。因此,也有人译作“美声学派”。在实践中,我们对“美声唱法”的理解应包括这两层意思才更恰当。现在的专业院校、师范院校的系科及专业团队中,多以美声唱法作为歌唱训练的基础,其它各类唱法,有的也很重视对美声唱法要领的吸取和借鉴,社会上喜爱严肃音乐的听众及喜爱美声唱法的歌唱者们,更是希望了解一些美声唱法的要领。笔者认为:美声唱法的要领可以归纳为把握三个要素,处理两个关系。

4.jpg

  一、努力把握三个要素

  爱好音乐的人都知道,许多乐器的演奏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即动力、发音体、共鸣。以二胡为例:运弓是二胡演奏的动力,琴弦是发音体,琴筒是共鸣腔体。而声乐演唱实质上是以人体自身为乐器的。歌唱时的气息支持(呼吸运动)就是歌唱发声的动力部分;位于甲状骨(即喉结)内的声带是歌唱发声的发音体,而良好的声带发声状态又是以充分打开喉咙为前提的;身体内部的空间,尤其是头腔里的额窦和上颌窦(面罩部位)是我们主要的共鸣腔体。因此,呼吸方法、打开喉咙、面罩共鸣(头腔共鸣)是声乐演唱的三要素,更是美声唱法的三要素。如从意大利留学归来的中央乐团声乐指导吴其辉先生,谈到美声乐派的发声技巧时说:“三年中,我跟十位老师上课,他们的讲法主要是面罩共鸣、呼吸和打开喉咙,或讲共鸣、位置、气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三个要素呢?我们可以分别探讨,以便于加深理解。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一)美声唱法“呼吸”的要领

  在美声歌唱艺术中,正确的呼吸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不仅是歌唱发声的动力,而且发声是否准确、音质是否优美都与呼吸密切相关。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蒋英教授说过:“掌握了呼吸就掌握了歌唱的本质,因为呼吸贯穿整个歌唱的始终。”(《蒋英教我学声乐》,赵登营,《音乐周报》,1999年11月5日第2版)很多歌唱爱好者的体会也是:唱歌就是呼吸运动。而帕瓦罗蒂则有这样的名言: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要掌握好呼吸,必须把握三点。

  其一,懂得气息支持。歌唱的气息支持,主要指横膈膜肌肉的支持。说起横膈膜,有的学唱者总觉得有点神秘,其实并非如此。横膈膜是一个呈圆形的大而有力的由肌肉和腱组成的肌肉膜。处于自然松弛状态时,呈圆拱顶状横置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吸气时,肺部充满了气息,横膈膜收缩下降,两肋扩张,胸腔上下扩大,同时,肝、脾、胃肠等内脏器官被向下推动,使腹壁及腰围向外膨胀;呼气时,随着肺部气体的排出,腹肌收缩,迫使内脏器官恢复原位,横膈膜松弛上升。由此可见,横膈膜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就是呼吸的全过程。因此,许多声乐家都说,横膈膜的运动,就是呼吸的原动力。人体的肌肉分随意肌和非随意肌两类。随意肌有神经分布,可以由意思分配。如手、臂、腿、腹等部分的肌肉就可以根据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行动;非随意肌没有神经分布,不能随心所欲地左右其行动,如心、胃等部位的肌肉,横膈膜也属非随意肌一类,无法直接控制。那么,用横膈膜来调节和控制呼吸,是否就成了一句空话?不是。因为我们完全能够利用随意肌来控制非随意肌。在腹式呼吸运动中,无论从外观或从内在感觉上,我们都只能看到和感觉到腰腹部向四周的扩展和收缩(包括两肋),而看不到也感觉不到具体的横膈膜的上下运动。这就说明:我们是通过腹肌等随意肌来推动横膈膜的。因此,我们通常把腹部的支持看成是横膈膜的支持,并且把其运动过程看成是呼吸时歌唱的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一些有经验的歌唱者常说:唱歌是嗓子不累肚子累。这实际上是懂得了歌唱的气息支持、反复运用腹肌推动横膈膜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其二,学会正确吸气。歌唱时的吸气量比平时生活中的自然吸气量要多,吸气的动作和力量,相对而言也比自然呼吸时大,而且最好是口鼻同吸。一些声乐教师常用这样的比喻来启发学生:要象闻花香那样;要象就餐时见到香气扑鼻的美食刚上桌那样。这些比喻很恰当,的确,那时吸气的感觉就是歌唱时吸气所需要的感觉。具体地说,正确的吸气动作首先应该是,人的站立姿势比较挺拔,情绪比较兴奋。人的精神状态与呼吸有一定联系,人在兴奋和激动的时候,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对呼吸器官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促使呼吸深度和节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当然必须适度,不然可能适得其反。再者就是在精神比较振作的前提下,上身完全放松,胸部舒展,随着口鼻的同时开启,气息在上腹和后腰部位很舒展地向外张开,随即两肋也有舒张感,仿佛自己身体里的空间增大了。很重要的一个感觉是,要觉得气息是很自然地流进去的。这样才叫吸得好,吸得好才可能呼得好、唱得好。

  其三,领悟气息控制。气息控制指的是歌唱中的呼吸运用问题。许多声乐教师教学时都要求学生领悟一种“吸中有呼、呼中有吸”的感觉,这种又吸又呼的感觉能帮助歌唱者一举两得:既能很好地控制气息,又能使气息流动、使声音通畅起来。正确的呼气与正确的吸气同样重要,因为声带本身不会振动发声,而是通过腹部向内收,尤其是小腹的向内向上收缩,甚至臀部也略为提着点儿以促使横膈膜向上回升,并以此推动气息向上向外呼出,使声带振动发声。歌唱发声是在呼气中完成的,没有呼气的力量就没有歌唱。当然,歌唱的呼吸还必须适应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在发声时,呼吸应随着音的高低强弱、乐句的长短分合进行调节;在表现上,呼吸应随着情感的发展、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二)美声唱法“打开喉咙”的要领

  作为三要素之一,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的重要发声技巧。人的喉咙包括咽和喉两个部分。咽是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状体。喉是由软骨作支架的,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通常称为喉结。男性的喉结较为明显突出。人的声带就是生长在甲状软骨之中。所谓打开喉咙,除了使喉咙向四周扩张外,更为主要的是一种使喉结(甲状软骨)向下拉和使咽部向上伸展扩张的上下反向垂直拉开的力量和状态。女声同样存在喉结向下的问题。只是由于女性的甲状软骨的角度比较大,从外观上看不出棱角来,但它客观存在,并影响着歌者的发声。打开喉咙,主要是使喉、口、鼻整个咽喉腔体形成一个适合发声共鸣的管道,即共鸣管。歌唱时时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好坏,音域的宽窄与这个共鸣管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从打开喉咙与呼吸和共鸣的关系而言,它既是疏通了呼吸通道,也是形成了发声通道、给良好的共鸣提供了保证。要做到打开喉咙,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利用打哈欠体验打开喉咙。生活中谁都打过哈欠,打哈欠时口、咽腔自然张开,喉结自然往下走,这种状态正是美声唱法打开喉咙所要求的。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介绍经验时这样说过:“几十年的实践给我的体会是,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把软腭提起来打开,一定要把咽壁向后拉,舌头要放平,在口腔里产生一个空间感。最好的歌唱是找感觉,只有打哈欠才能找到这种感觉。”(《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 2000年1月21日第3版)这里清楚具体地表述了打哈欠对于打开喉咙的重要作用。当然,歌唱时要恰如其分地保持哈欠状态,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因为生活中的哈欠与歌唱发声的哈欠毕竟还有不同,做得不好,容易把哈欠打过头,反而影响发声。经过研究发现:在打哈欠的最初阶段,有一个很自然、松畅的深吸气。这时的喉结位置就是歌唱时喉结的最佳位置,这时的喉咙打开状态就是歌唱时喉咙的良好状态。因此,一些声乐教师用“半打哈欠”的提法来要求、训练学生,这样的提法更精确,这样做是科学有效的。

  其二,利用u、i元音练习打开喉咙。很多美声唱法的爱好者,平时经常把元音u、I结合起来练习,用以打开喉咙,颇有成效;而在意大利,一些声乐教师为使自己的嗓音保持良好状态,也常做这样的练习。为什么只利用这两个元音而不是别的元音呢?在意大利的五个元音a、e、i、o、u中,发u元音时,喉位最低,声音最通。同时,u元音具有强迫内部的力量来打开喉咙的作用。i元音则可用来加强声带的力量。i元音教之其它几个元音,对声带张力的要求是最强的。在利用u 元音练习时,最初阶段声音可能比较暗淡、没有光彩。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声音就能出来了。发i元音时,因为声带承受的压力较大,练习时间不能太长,而且最好把i、u结合起来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既拉紧了声带,又稳定了喉头,避免了打开喉咙中的一些副作用。这个办法,看起来慢,一旦练出来,效果很好。

1.JPG

  (三)美声唱法“面罩共鸣”的要领

  “面罩共鸣”是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传统唱法,是一种高位置的唱法,通常称为头腔共鸣或头声。“面罩”顾名思义,其部位在面部。确切地说,是在上口盖上面的所有腔体:鼻窦、额窦及上额窦等。“面罩共鸣”实际上是指歌者演唱时的一种感觉。凡是歌唱方法正确的歌者,当唱出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的声音,尤其是唱高音时,感到在“面罩”部分即鼻窦、额窦等部位有种微微振动的感觉。实际上,凡是搁在面罩里的声音,都会出现一种频率很高的高泛音。美声唱法最可贵之处和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这种丰满而又明亮、松弛而又圆润的音色。面罩唱法还能起到保健作用,凡是正确的发声方法,总是低消耗、高效率的。充分利用面罩共鸣,可以节省嗓音,永葆嗓音的青春。有位大师说得好:谁会运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要想学会头腔共鸣或者说面罩共鸣,要领有三条:

  其一,注意“与呼吸协调”。美声唱法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如何协调深呼吸与高位置。歌唱家李双江对这一点很有研究,他说:“美声唱法要求声音的爆发力,要求声音和呼吸的统一,高位置,通过气息的震动和声带的震动,把所有头部的腔体、面部的腔体,都震动起来形成一种混合的震动,再加上有支点的深呼吸的支持。这个深呼吸的支点最好是在丹田的部位,这个支点越深,它的力臂就越长,声音的力度也就越大,弹性也越大。”(《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 2000年1月21日第3版)这里已经把呼吸如何与高位置声音协调发展、相辅相成说得十分明白了。行家所见略同,大连的声乐教育家钟淑芬解决高位置头腔共鸣的办法是,告诉学生经常练习在500米以外喊人,于是气息状态、腔体的状态就准确了。要往远处喊人,很自然就得深深地吸气、就得“要求声音的爆发力”、就得使声音与呼吸很好地协调起来。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

  其二,找到“声门适度感”。面罩共鸣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声音进入面罩后,会产生一种频率很高的泛音。这种高泛音的色彩像缎子一般富有光泽,像银铃一般悦耳。这种高泛音是如何形成的呢?除了良好的呼吸动力支持和通畅的共鸣空间外,“声门适度感”就成了一个关键的环节。“声门”是声带闭合的间隙。所谓“声门适度感”就是歌唱发声时声带的适度闭合。闭得太紧,气息就不通畅,会干扰两条声带各自产生的分段振动,于是只有整体振动的基音频率,没有分段的边缘振动的泛音组合频率,声音色彩就不美。反之,如果闭合无力,声门就会漏气,声音必然空洞无力。怎样做到适度闭合呢?很多有经验的歌唱者和一些声乐教师的做法是:在声门上找气儿不找劲儿,让气和声音混在一起,一道从嗓子眼里出来。“找气儿”可克服闭合无力,“不找劲”可克 服闭得太紧,这样就实现了适度闭合。观察自己的“声门”是否适度,可以从两个感觉上检查:一是从内在肌肉运动去感觉,看嗓子周围和下巴是否松驰,没用多余的劲;二是靠听觉,听自己的音色是否透明清澈,连贯流畅。

  其三,多做“哼鸣”练习。面罩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打开鼻咽腔的产物。因此,初学歌唱的人,要想得到声音的高位置实现面罩共鸣,需要多做“哼鸣”练习。当歌者全方位打开了喉咙,尤其是把声音送进打开了的鼻咽腔时,他(她)的鼻腔、面罩部分就有一种晕乎乎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说明歌者已打开鼻咽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意大利有个说法:你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实际上“哼鸣”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动作。有的人在高兴得意时哼哼,有的人在有不满或不服气的情绪时用一声“哼”来表达。歌唱中的哼与生活中的哼发声方式近似,借鉴生活中“哼”的感觉来体会歌唱中的“哼鸣”,是一条捷径。检验哼鸣方法正确与否,可用以下办法:在哼鸣时,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又不影响发声,如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个样,音色不变时说明方法基本正确,声音已经进入高位置的面罩里。

  二、正确处理两个关系

  以上三个要素,是学习美声唱法的最基本的要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使我们的美声唱法进入新的境界,还有一些要领不可忽视,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声乐艺术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如果说,把握三个要素可以提高美声唱法的技术水平,使我们的歌声更美;那么,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可以提高美声唱法的艺术水平,使我们能更美妙地歌唱。

  (一)正确处理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

  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又可促进形式发展,再好的形式脱离了内容就不会有发展前途。美声唱法也毫不例外。因此,要处理好二者关系,应注意三点:

  首先,要消除误解。过去的一段时期,有不少人认为美声唱法是“唯声论”,认为美声唱法除了声音还是声音。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尽管在美声唱法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唯声论”的倾向,但这决不是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而且很快得到了纠正。美声学派的创始者弗罗伦萨小组提出的美学原则是“音乐之中,歌词为先,节奏次之,声音居末”。这是美声学派正宗的演唱原则和理论依据。

  其二,要分清主次。在发声技巧与歌唱内容这一组矛盾中,歌唱内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发声技巧要为表现歌唱内容服务。李双江老师说得好:“声音的真谛还是要表现作品,用高度集中的情感来表现歌中的人物的情态和故事,而不是单纯地表现自己的声音。……不管是什么方法、什么学派,都不能做声音的奴隶,要做声音的主人,这样才能动人。”(《美声唱法及其他》,李双江,《解放军报》,2000年1月21日第3版)

  其三,要注重结合。美妙地歌唱的状态应该是声情并茂。所谓声情并茂,其声是指发声技巧,其情则根源于歌曲的内容。一方面,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是感情表达的依据。歌者对词曲内容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把握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并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才能获得感情表达的依据,才会懂得如何借助音乐的旋律去表达情感。也只有这样,所抒发的情感才比较贴切,塑造的音乐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另一方面,任何深厚热烈的“情”终需“声”来体现,离开了“声”即失去了“情”的载体,也就无从传情达意。所以,在以歌唱内容为主导的同时,要求充分运用发声技巧表现歌唱内容,也就是首先要“以情带声”,同时又要“以声表情”,力求声与情的结合、统一、并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歌唱达到比较理想的艺术境界。

  研究写诗的人说: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研究写对联的人说:要想写好联,功夫在联外。同样道理,要想把歌唱好,也可以说“功夫在歌外”。

  所谓的“在歌外”,实质上讲的是要注重加强声乐艺术修养之外的艺术修养。下面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二)正确处理声乐艺术修养与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

  美妙地歌唱需要丰富的艺术营养作保证。所以,真正有追求的歌唱者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声乐艺术、音乐艺术及其他艺术修养的关系,了解自己需要的各种艺术“食品”及相互关系,建立健全的艺术营养体系。

  其一,音乐艺术修养是“主食”。由于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习声乐艺术的歌唱者必须全面加强音乐艺术修养,或者说,要把音乐艺术修养当“主食”。大家知道,所谓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和思想等方面所具备的一定水平。音乐艺术修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音乐理论知识的水平,包括音乐基本理论、中外音乐史、以及对音乐流派和风格特点的把握。二是音乐的审美能力,及歌者的艺术品质。三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即歌者对音乐语言的领悟力或感受力。四是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这是一个歌者音乐修养水平高低的集中表现。因为歌者要把纸面上的作品塑造成感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善于理解和运用音乐作品中的各种音乐语言,如旋律、节奏、节拍、音高、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并且恰当地把这些音乐要素,糅进我们美妙而运用自如的声音和清晰自然的语言中去,并以此表达作品的内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其二,其他艺术修养是“副食”。歌者艺术修养的主食和副食是相得益彰、不可或缺的。蒋英教授说过:“历史上任何一位著名的声乐家都不只限于一门学识,他们往往都是在各门艺术中有修养的”,(《蒋英教我学声乐》,赵登营,《音乐周报》,1999年11月5日第2版)她总是要求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以此丰富音乐修养。从事音乐艺术的人,不但要听音乐会,听名家的演唱,听器乐乐演奏,看歌剧表演;还要经常看电影、电视,观赏书法、绘画,阅读小说、散文,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因为一个人的直接生活经验是十分有限的,不断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不失为一条加强音乐修养的良好途径。一来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二来可以了解各类艺术家是如何体验生活、描述生活的,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从而进一步加强自己理解和把握音乐语言和歌词的能力。

  其三,千万不可吃“偏食”。有的歌唱者仅仅为学声乐而学声乐,只注重声乐艺术的修养;或者稍稍扩大到相关音乐知识的范围,对其他艺术则不愿涉足或不感兴趣。这样的歌唱者可比作“偏食”的人,会患营养缺乏症。其后果是根本做不到“美妙地歌唱”,最多也就是使自己的声音能漂亮一点,不可能有什么发展潜力。

  总而言之,美声唱法作为一门艺术,以其永久的魅力在人类艺术长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关于美声唱法的要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有共同规律可遵循,我们很赞赏大师皮埃尔· 贝尔纳克〔法〕的说法,他说:“怎样才能保证音乐和歌词的完美统一呢?这个问题歌唱家必须从技巧上去解决,然而最根本的还是从心灵上去解决。”完美的演唱需要完美的技巧,更需要完美的心灵。让我们朝着这样的目标去不懈地追求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