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词和诗歌的联系 歌词可以是诗歌。诗歌可以做歌词。也就是说将诗歌谱曲后就变成了歌词。 二、区别 1、歌词 一般 讲求每节字数对仗工整,尽可能押韵。在语言表达上可以简单化。好的歌词可能是一首好的诗歌。 2、诗歌讲求以表达意境为主,注重语言含蓄。好的诗歌不一定是一首好歌词。诗与歌词是相近的文体,诗更唯美,深邃,凝练,有韵味,可读性强,经得起琢磨;词要清新明朗、意思清楚,更要顺口。不能说诗比词好,也不能说词比诗好。写好都不容易。 诗与歌在分离之后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从受众层面上说,诗特别是新诗的接受者层面比较单一,一般只集中在知识程度化较高的“小众”群落,而且还需要有较高的诗歌审美旨趣和欣赏偏好。而歌词则不同,由于“歌词是要在大庭广众中演唱的,所以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它力求鲜明、显豁,以情动人,而不一定要求引经据典,字字珠玑。歌词由于以唱为主,所以不避俗浅。”;其次,从语言技巧上说,无论是新诗还是古诗都力求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诗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品不但要求具有独特的美学色彩和真挚的情感,而且还需要诗人在“只此一篇”的前提下尽量将自己的作品进行艺术思想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提升。而有关这一点,在彻底打破格律形式以后出现的新诗身上就显得更加十分突出。但歌词却并不完全如此,歌词比文人创作的诗歌来说,其个人化的成分有所淡化,群体化成分有所加强。几乎所有优秀的歌曲都具有一种“类”的倾向: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要表达特定时代儿童的美好愿望,《月亮代表我的心》则是爱情的真诚表达……歌词虽然也强调语言的优美,但它更强调晓畅明白中的节奏与韵律。在某些情况下,歌词在以唱为主的前提要求下是可以不避浅显与直白的,类似像“一条大河波浪宽”、“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式的歌词恐怕是任何诗人都会尽量回避的比喻,但是却可以堂而皇之的进入歌词;第三,从欣赏的角度上说,诗是侧重于视觉欣赏,而歌词则侧重于听觉上的享受;诗讲究意境的飞跃和语言的跳跃,而歌词则讲究感情的连贯和意义的完整;诗格式自由,既可以随意挥洒,也可以含蓄隐晦,即使前后带有明显的感情差异仍然可以不失为优秀的作品,而歌词则要有一定规范和前后形式上的近似,同时,歌词又必须强调思想外露的品格与主题的一致。 歌词与诗的区别
----竹影依依学习陆正兰《歌词学》笔记之二
这个学习笔记与其说是笔记,不如说是抄书,因为这是本专业的理论书,有的地方太过深奥了,依依为了在分享的时候,能让大家都容易理解,所以抄了很多上来。希望对刚学写词的朋友和一直不明白诗与词区别的朋友有所帮助。
一.前辈们总结的诗与词的区别:(陆正兰《歌词学》44页)
1.语言特征
a.歌词贵平易,诗多深奥;
b.歌词贵感性,诗多智性;
c.歌词贵直露,诗多掩饰;
d.歌词贵清晰,诗多歧义;
e.歌词讲究朗朗上口,节奏紧凑,诗歌多婉转,曲径通幽。
2.文体特征
主题集中,形象鲜明,结构严谨,有节有韵
陆正兰总结:
歌词与诗的确不可能截然分开,这种区分的努力也将徒劳无功,因为歌词与诗原来本来自同一个家庭,在古代,时分时合,在现在,严重分离,但至今,依然不能彻底分开,两者共一个姓氏“诗歌”。能做的只是描述这家庭二成员之间的不同脾性,它们扮演的不同角色,担当的不同功能。陆正兰的辨认方法可能与其他研究者有些区别,但仍然不是决然的区分。
二.陆正兰论歌词与诗歌的区别(陆正兰《歌词学》45--53页)
1.符号传达方法之不同:抒情主体出场
歌词与诗的第一个区别是符号学的,表现在主导因素的差别上。
歌词的基本结构是呼唤和应答。
歌词的外向语义主导,就是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情感呼应。主导因素不同,符号就呈现出不同的性质。主导如果落在发送者上,符号就呈现“情绪性”即,着重表达主观情感;主导如果落在接受者上,符号就呈现“意动性”,即推动接受者采取行动。而诗性则在于信息本身,即主导落在信息自己的各种品质上,呈现一种自反性。
歌词的自反性较少,而表现为情绪性较多(例如情歌),或意动性较强(例如鼓动歌、仪式歌)。歌词中有强烈的诉求倾向(请听我说),呼应是歌词的基本势态。
经陆正兰调查验证:100首成功传唱的歌曲,有95%的歌词包含着“我对你说”的基本格局,而诗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呼应诉求结构,诗往往是由一个或一组意象的呈现,其抒情主体通常隐没,文本多为“第三人称式呈现”,而歌词,即使是第三人称开场,甚至贯穿全歌,最后也还是会出现“我”对“你”的诉求。
歌词必须在发送者的情绪与接受者的意动之间构成动力性的交流;而诗的符号性指向文本自身倾向的“诗性”。
2.阐释语境不同:褒义倾斜
在阐释学中,同样的词句,会因为语境不同而意义全不相同。用在歌词中与用在诗中,文本提供的语境不同,要求的意义阐释方式会很不相同。大致上,歌词的语句要求明显的“乌托邦解释”,要求接受者带上善的,美的,理想的色彩来解释。例如:《达阪城的姑娘》可以看成是一首“我向你”求婚歌,其中有句:“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嫁妆”、“马车”已经够贪婪,还要“带上你的妹妹”,作为求婚语句,有些荒唐。但此歌流行,原因之一是歌词的阐释中总有一种“褒义倾斜”的心理机制,不愿往不道德的方面想,至多觉得诙谐。
歌词可以容忍过分夸张。《小薇》一歌,“我”向这个小女孩提出允诺:“我要带你飞到天上去,看那星星多美丽,摘下一颗亲手送给你。”听起来花言巧语,大言不惭。但是,歌词几乎要求这样的“夸大其词”,而诗中,(除浪漫主义诗之外),多半要求克制陈述,以弱衬强,以敛衬放。
同样的效果,也出现一些性。爱内容的歌中。一般来说,歌词虽然充满欲望,却很少直接写性,因为歌唱有公开性,是“我对你”的公开诉求,不宜过于暴露。
诗的比喻中,有“同喻异边”现象,也就是一个比喻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或者中性。而歌词中,绝大部分形象比喻是单边的,总是往褒义方向理解。
从上可以看出:歌众对歌词的理解,朝“褒义倾斜”,使歌词的“同喻异边成了单边。此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歌的“意动”目的是正向的,是请求接近者朝歌者所希望的方向作反应,因此,“褒义倾斜”,正面理解,成为歌阐释的特殊要求。
三.结构期待不同:完整性外在
每一种文本,因为门类的文化条件性,规定了“注意类型”,观众不会用一张白纸的头脑面对一种文本,而是带着一定的有选择的期待。
1.阅读的四种期待:
a.节奏期待
b.非指称化期待
c.整体化期待
d.意义期待
2.歌词的期待
a.歌词与诗原本一家,几乎完全分享这几种期待。只是歌词把这些期待推得更远。例如歌词强化“节奏期待”,以致在无节奏或节奏过乱的地方,可以安排出节奏。
b.非指称期待。上面谈到“褒义倾斜”时,已经指出歌词把描述的情景理想化,乌托邦化,将“非指称性”更推进一步,更“不能当真”:不太美的也要美,不太雅的也要雅。这也应了中国“歌咏言”的说法----借助歌唱,歌词美化了自身。
c.意义期待。无意义的词也要被读出意义来,即使所谓姿势语,也一样。以上三种期待,诗词共享,只是程度上有区分,歌词的期待程度更深。但在结构的“整体期待”上,两者存在巨大的差别。
d.整体期待。
诗的整体性,可以是外在的。(例如律诗的八句,绝句的四句等),但更多是整体期待赋予的。诗可长达千行,也可短则一行,只要被“标定”为一首诗,它就是一首完整的诗,而且迫使读者把它当作完整的诗来接受。
但歌词不同,通常不会“以非整体求整体”。歌词需要配乐,音乐曲式限制,因此歌词结构失去了任意切断割出的自由度。当然,这样的说法是相对的。因此,歌词结构的整体不能靠接受期待来完成,它的结构的完整性基本上是曲调赋予的本身,这与诗很不同。
四.深入无意识之途不同:声音下潜
歌词与诗的第四点区别比较复杂。潜意识问题与精神分析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要从这个特殊理论来解释。
歌词与诗都有深入到无意识的渴望。而区别在于潜入无意识的途径不同。歌词与诗都由语言构成,语言有三个层面:语音、书面文字、语义。
诗:诗主要供阅读,所以书面文字显得相当重要,只要看诗的节奏如何受书写和印刷排列(分行、标点)的影响就可以明白。
词:歌词的接受主要靠听觉,靠口口相传,读谱看词的人毕竟比较少,歌发送到受众,主要靠语音,语音对歌词至关重要。
语音是人类语言发展中最早的层次,远在文字出现之前,有音无形的词汇就已经出现。因此,语言的语音层面比文字层面更接近原始思维。
当一首歌开始在大众中流传,歌众的第一线个成员开始传唱,或独自哼唱,此时歌就越来越脱离意识领域,开始向无意识靠近。当一个人在做别的事,想别的事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哼出一首歌来,这就是歌进入了无意识。
诗,尤其是文字的诗,很难达到这样的层次。背诵吟咏的诗,靠语音的魅力,有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但现代社会中,诗已经高度书面化,这种显露无意识痕迹的功能已经让位于歌。
歌的声音“下潜”能力,不仅因为“平淡非智性”,不仅因为“歌出”。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是:歌词总是表现欲望,广义上,歌都是“欲望之情歌”。歌词的基本动力,依然是欲望。情歌源自于求偶的本能,自古以来,它就是大部分歌词的主题。而无意识本身是欲望的,是被文明、被语言压制住的欲望。这个欲望能量,用无法表达的方式驱动我们每个人,也驱动整个社会。这种驱动有所谓“正常”的文明的表达,即人的社会活动,但也有偶然的“出格”的表达或发泄,歌可以成为这样一种潜意识动力的出口。
歌词本质上是欲望的,因此,歌词比诗更容易潜入无意识。例如,文学史家看到宋词中的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区别:豪放派作品不可歌或不宜歌,婉约派则可歌性强得多,他们一般都是从语言主题上分析。词是供歌女演唱的,而歌女不适合豪放派词。因此,哪怕大儒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作词时,也免不了柔语艳词。这问题其实可以进一步探问:婉约派写的大多是男女之欲,哪怕写羁客愁苦之类,也与欲望有直接联系,借用男女之情的意象。这就说明,可歌之词总有向欲望下潜的趋向。而不可歌、不宜歌的诗,这个趋向相对较弱。
歌词与诗的第四点区别,不只是语言的“音乐性”这个篮子能提走的。而籍欲望下潜无意识,可能是歌词与诗最根本的区别。
总结:
以上四点,并不能穷尽歌词与诗的区别。只是从新的角度—符号主导、阐释语境、结构期待、无意识关联—找出歌词与诗的几个可能的区分点,即主体上扬、褒义倾斜、完整性外在、语音下潜。而这四个特征正好沿着歌流传的方向展开,从发送者传达到接受者,最后接受者身上产生效果,歌的整个流传过程都充满了自身的特质。
说明:此学习笔记为陆正兰《歌词学》里的一部分内容,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