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薇
摘要:近代学堂乐歌开启了输入西洋音乐的大门,西洋音乐的乐理、简谱、五线谱、集体歌唱的形式开始系统性的传入中国,中国古老的记谱法一工尺谱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现今只能从古代文献、曲谱、传统器乐合奏谱中寻找工尺谱的踪迹。本文旨在探究工尺谱的源流与发展,梳理出工尺谱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燕乐半字谱;俗字谱;工尺谱;管色谱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115-03 一、工尺谱的定义 (一)狭义的工尺谱 我们一般所说狭义的工尺谱专指明清以来流行的用上、尺、工等正体字记写的乐谱。0其基本谱字有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合、四、一为六、五、乙的低八度,明清工尺谱是以“上”为调首,首调唱名为5、6、7、1、2、3、4、5、6、7。谱字表示唱名。高八度则在各谱字左边加“亻”标记,高两个八度则在谱字左边加上“彳”,低八度各音除了六、五、乙改为合、四、一外,其余的音均在谱字的最后一笔带一撇来表示,低两个八度则在末笔双撇。工尺谱的调式共有七种,分别是上字调(降B)、尺字调(c调)、小工调①调)、凡字调(降E调)、六字调(F调)、正宫调(G调)、乙字调(A调)。 此外,工尺谱的节拍以板眼标记,强拍称为板、弱拍称为眼。如一板三眼表示4/4拍,第一拍(强拍)为板,以“、”或“x”记之;第二拍(弱拍)为头眼,第三拍(次强拍)为中眼,以“O”记之。第四拍(弱拍)为末眼,以“.”记之。此外“福建南音”也属于工尺谱体系,但不用工尺等正体字记写,因此将它归于广义的工尺谱类。 (二)广义的工尺谱 《中国音乐词》中中“[工尺谱]我国传统记谱法。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它的历史悠久,从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写本‘唐人大曲谱(所用谱式即唐以来的燕乐半字谱)起,经过宋代的俗字谱(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譜、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一直发展为明、清以来通行的工尺谱。” 由此可知,工尺谱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源于唐代燕乐半字谱,发展于宋代俗字谱,定型于明清工尺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