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共鸣器官是有一定形变能力的,尤其是在声带以上的部分,由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连起来组成类似管乐器的管身部分,从而形成了共鸣管。此外,共鸣管出口部分鼻腔和口腔,呈现出喇叭状,这一形质是人类产生语言后长期进化所形成的适于发声的结构。这些共鸣腔均具有一定的调节机能,以适应不同音色变化的需要。如咽腔部分,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还可以拉长和缩短,从而使声带发出原音之中各泛音成分受到不同作用:发低音时声道拉长,低泛音成分扩大;发高音时缩短,高泛音成分扩大。再如口腔部分,上齿后的软腭部分可以抬起或下压,从而使声带所发出的原音音色改变:上抬时口腔容积增大,音色浓厚;下压时口腔容积减小,音色尖锐。 一、口腔共鸣的练习 口腔共鸣的获得是要在发声时口腔上下张开,笑肌上提,下腭自然放松,上腭上提。其基音是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群、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硬腭向上牙床方向推送。此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向前流动,并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腭前部集中反射,引起共鸣。这种共鸣方式容易获得明亮的声音, 但过多的口腔共鸣,容易使声音出现“臼声”。因此,一些中音区较多、开口音(如母音A、O)较多的作品片段较 适合作为训练口腔共鸣练声曲。 二、头腔共鸣练习 头腔共鸣的获得是在口腔共鸣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动,在把舌根下放的同时,提高软腭和小舌头,从而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增大,声波沿着上腭传递向鼻咽腔、鼻腔和诸窦,引起共鸣。在发高音时,头腔共鸣的作用尤为明显。因此,一些高音区较多、半开口音(如母音U)较多的作品片段较适合作为训练口腔共鸣练声曲。如: (1)Matthew Harris创作的It was a loverandhis lass,《那是一个情人和他的姑娘》片段。作品中常常出现八度跳进,因此要求合唱团员迅速找到头腔共鸣的位置感,以适应作品演唱需要。 (2)意大 利作曲家Giovanni Gastoldi创作的Sempre Amorisa,《期待爱情》片段。作品为文艺复兴时期牧歌,音区较高且要求透明的音色,因此很适合合唱团员寻找头腔共鸣感。 三、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感觉的获得是使咽喉部做半打哈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放松并下垂,咽部适当打开,同时把在硬腭上声波振动的反射点移向下牙床,使声波在喉头和咽部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再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唱低音区时,胸腔共鸣的作用极其明显。因此,一些低音区较多的作品片段较适合作为训练胸腔共鸣的练声曲。 四、模仿各种不同音响从而锻炼共鸣腔的调节机能 共鸣腔体调节能力的大小往往对合唱团演唱作品种类的丰富程度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启发合唱团员积极调节共鸣器官从而适应不同作品的需要是必然的,如以下几条作品片段,用来作为练习从而启发合唱团员的声音想象力往往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合唱要获得整体声音的统一,增进共性,关键在于扩展和运用共鸣。人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是气息作用于声带,通过声带振动而发出的,但人的声带受气息作用后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当它通过人的胸腔、口腔、咽腔、鼻腔、头腔等共鸣腔体的振动和反射,得到充分共振时,音量就被放大,音色得到改善,且穿透力随之增强,这就是共鸣。歌唱时,状态越积极,机体越协调,共鸣就越大、越好。 总之,合唱中的声音训练方法要根据合唱团成员组成的不同、演唱作品的选择适当的声音训练,但基础练习都不应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