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接着前面的文章来谈关于近些年来经典歌曲为什么相对较少的问题。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或许是因为相关院校的师生有意无意地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了各自的专业与领域,相对过于狭窄从而没有综合发展的氛围与条件,以致于单体发展,不符合歌曲需要歌与曲两要素的有机统一才没能生发出经典佳作。那么,也有不少高校,同时开设了音乐与人文院系的,为什么他们的学生中,也没有碰撞出多少经典的火花呢?
≥≤同时开设有音乐与人文院系的高校很多,有不少还具有相当的实力与名气。不过,我们不拟从学校的层面来谈这个话题,而只在学生的层面来谈一谈。难道不怕人家的学生生气、得罪人家吗?不怕!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哥几个也是念过大学的,经历过大学时光,身有深体会,所说的话将都不会是乱讲的;另一方面,哥几个考大学那年,还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年代,中国大陆的高校还处在扩招的前夜,没有扩招,那时毕业后的就业与混社会都已经不易,现在已经扩招了那么多年、扩招了那么多人,就业形势与混社会比以前更加复杂,故而,这里将谈起的求学与求知问题,即使对其无用,也决不会害到他们。即使听者充耳不闻,言者亦问心无愧,由是,敢从这个层面来谈一下。
≥≤谈什么呢?谈的是:为什么在这些院校中求学,即在同时开设有音乐院系与人文院系的院校中求学,学校已经从学校这个宏观层面给学生创造了不同于单体、独设的音乐或人文院校那样在宏观上相对逼仄的软性环境,而是足够宽广、两要素齐全的环境与条件,为什么他们也没有碰撞出多少经典的火花。
≥≤我们知道,在求学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个民族与国人,是从来不缺少相应的传统与精神的。一直到民国时期,对优秀、经典的东西,还都会主动来学习。比如,至今还在流传的陈寅恪、鲁迅、胡适等讲课时,会有很多人去旁听。就算哥几个那时候,有位老师讲法律,很多人都觉得他讲的好,不少别的年级与专业的学生都会在那位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来旁听。
≥≤当今,在这些同时开设有音乐与人文院系的学校中,相应的学生,既有条件做私底下学生间的相互探讨、学习与交流,也有机会去相互间的课堂上旁听乃至请教相关老师;既有条件做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词、曲相互搭档的机会。为什么还是没有出现多少经典的有机统一呢?
≥≤这是因为,要想真正创作出一首经典的歌曲来,不仅需要文学功底与乐感,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还要求创作人在创作时,要有相应的真情实感。情感太弱、太浅,创作出来的歌曲也不会有多少深度,甚至口水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