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音乐启蒙的书和课程中,我们都会见到名词“赋格”,耶鲁大学的克雷格·莱特教授说:“每个有素养的人都该知道赋格曲是什么。” 那么“赋格”究竟是什么呢? 从概念上来说,“赋格”就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的创作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它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但是这样解释令人很难理解,我们不如看一段清晰明了的图解视频。 这是巴赫的《G 小调赋格》BWV 578,通过视频中的旋律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在这首赋格中,首先有一个声部演奏出主题旋律作为引导,接着出现了其他声部依次效仿第一声部奏主题。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第二声部和第一声部一模一样就会变成“卡农”了,在赋格中,当各声部把主题呈现过后,大家便各自发展了,在这同时它们之间还会产生旋律配合,最后,主题会被重新演奏一遍,这样就构成了完整的赋格曲。 Fugue in G Minor, BWV. 578 E. Power Biggs - Sony Classical - Great Performances, 1903-1998 下面我们再看一段视频,是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与一组弦乐四重奏表演的《你想创作一首赋格吗?》,是钢琴家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所写的讽刺作品。大家可以试着从乐曲里分辨出他们各自在什么时候、以什么顺序唱(奏)出了乐曲的主题。 ▼ So You Want to Write a Fugue? 其实“赋格”的结构不仅被伟大的艺术家们应用在音乐中,我们经常能在绘画、诗歌、小说,甚至地理学中看到“赋格”。比如如 T.S.艾略特(Eliot)的诗《四首四重奏》,之所以常被评论过于“晦涩而迂回”就是因为艾略特在写作时经常参考、运用赋格的结构;或者是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小说《针锋相对》,它也是以赋格的形式来构架的。 更加直观的当属绘画作品,如弗朗齐歇克·库普卡(František Kupka)、亨利·瓦伦西(Henry Valensi)与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都以赋格为体裁画出过经典作品。 ▼ 弗朗齐歇克·库普卡:Fugue en Deux Couleurs ▼ 亨利·瓦伦西:Fugue en Bleu ▼ 约瑟夫·亚伯斯:Fug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