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讲的通俗易懂可不大容易,我试试... MIDI是什么: 讲到MIDI的来历首先要讲到电子乐器,主要就是合成器。合成器的出现使得音色的丰富性大大提高,也使得键盘手成了摇滚乐队中的重要配置。那时候做合成器的厂家很多,竞争的也很激烈,彼此之间各有千秋,所以一个键盘手为了得到不同的音色可能会买好几台合成器。但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个键盘手,我发现合成器A上的一个音色和合成器B上的一个音色叠加起来非常好听,但怎么能在现场演奏呢?一只手弹一个?找两个人一起弹一样的东西?又傻又麻烦。 如果合成器之间能够通讯就好了,我在演奏合成器A的时候也能同时控制合成器B演奏同样的音符,这样两台琴就同步了,音色也叠加在一起了。这个想法很美妙,但在当时,各个厂商之间山头林立,谁也不鸟谁,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这种局面当然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因为谁也不能无视消费者的需求。于是,在1981年,Sequential Circuit公司的Dave Smith提出了通用合成器接口的设想以解决兼容性的问题,最后,美国和日本的几家电子乐器厂商的大佬们坐在一起开了个会,确定了一套电子乐器信号传输的标准,就是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从字面上翻译是音乐设备数字接口)。 从此以后,所有合成器等电子乐器上面都多了三个圆形的五针接口,这就是MIDI接口,分别是 MIDI IN、MIDI OUT、MIDI THRU。之所以要有三个接口,是因为当时的科技还不发达,数据只能单向传输,信号进和出都要走不同的线。MIDI IN 接口表示MIDI 信号从这里进到琴里,MIDI OUT接口表示MIDI信号从这里出去到别的设备上,MIDI THRU特别一点,指的是将接收到的信号原封不动的传输到下一台设备上。 看上去复杂其实举个例子就明白了: 合成器A(MIDI OUT)——>(MIDI IN)合成器B(MIDI THRU)——>(MIDI IN)合成器C 上面这个连接方式是将用一根MIDI线连接合成器A的MIDI OUT口和合成器B的MIDI IN口,再用另一根MIDI线连接合成器B的MIDI THRU口和合成器C的MIDI IN口,用了两根MIDI线将三台合成器连接了起来。这时,弹奏合成器A,合成器A出声,同时,MIDI OUT口将弹奏的音符力度等信息通过MIDI IN口传输给了合成器B,所以合成器B也出声了。同时,合成器B的MIDI THRU口又将MIDI IN口接收到的信息原封不动的传输给了合成器C,所以合成器C也出声了。这样就一下子演奏了三个音色,叠加在一起。 以上的例子只是MIDI设备众多连接方法的一种,有了MIDI标准,全世界的合成器们终于可以互联互通鸟... 值得注意的是:MIDI信号传输的不是声音!传输的是类似乐谱的一些信号,包括哪些音被演奏了,演奏的力度大小如何,时间长度如何等等。打个比方:我大喊一声:“我爱叉烧网!”同时我把这五个字写在纸上递给你(同时标注:要大喊出来),于是你也大喊:“我爱叉烧网!”这就有点像两台合成器之间传输MIDI信号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MIDI好不好听”是一个伪命题,MIDI信号只是跑腿儿送信的,自己并不产生声音,声音还是要由接收MIDI信号的设备来发出,设备声音的好坏决定了最终声音好听与否。
|